土家族摆手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传统舞蹈
土家族摆手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摆手舞历史悠久,摆手舞产生于土家族古老的祭祖仪式中。清乾隆《永顺府志》记载:“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相聚,跳舞唱歌,名日《摆手》,此俗犹存。”据清代八部大王庙残碑和县志记载推测,摆手舞已有近千年历史。
关于摆手舞的起源,学术界没有定论,争论较多的观点如下:劳动创造说、祭祀起源说(原始祭祀的巫舞之说)、巴渝舞起源说(巴人原始舞蹈之说,由军战舞到巴渝舞或踏踢舞再到摆手舞;直接由巴渝舞演变而来)、战争起源说等,也有巴楚文化交融的产物的说法。“世代居住在峡江地带的土家族继承了古代巴人歌舞的优良传统。他们与杂居在这里的苗族、外来的汉族长期相处,世代相交、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所以这里的歌舞活动,也深受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的影响,其中尤以楚文化的影响为甚。”土家族人在保持自己的民族舞蹈特色的同时,大量吸收了楚、汉民间舞蹈的营养成分。
土家族摆手舞如同世界各地的舞蹈艺术一样,都产生于人类的劳动之中,应该与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时代的。由于土家族族源的复杂,决定了土家族文化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摆手舞应该是产生于土家先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后来受到巴渝舞的影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型,成型时间大约在周代。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摆手舞增加了许多反映土家人民生活的内容。比如在渔猎经济时代,摆手舞中的动作有许多狩猎的内容:赶猴子、打猎等。进入农业经济时代,农业耕作成为土家人民的日常生活的最主要内容,表现在摆手舞动作中:积肥、砍火畲、硝卡子、种苞谷、插秧、扯草、踩田、割谷子、打谷子、晒谷子、车谷子、打粑粑等十二个月的农村生产动作。土家族民众还将生活中最常见的生活场景用摆手舞的形式展现:打蚊子、梳头、打草鞋、钓鱼、打猪草等,又一次证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土家族原始信仰是以“万物有灵”为基础的自然宗教信仰,以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要特征。在“大摆手”中主要祭拜八大部神等,“小摆手”主要祭拜三大祖神,现摆手活动中还保留有图腾崇拜、土家傩公傩母崇拜祭祀活动等。无论是八大部神,还是三大祖神,都属于土家族祖先崇拜。
摆手舞自周代发展成型,五代时随着土家人民在酉水流域的迁徙而在各地发展,在土司统治时期,土家摆手舞发展到高潮。此时的摆手胜景有诗歌为证,如清同治时期土家族诗人彭施铎在竹枝词《福石城》中写道: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送,一片缠绵摆手歌。还有如永顺县清咸丰年间举人唐人汇作的竹枝词《铜柱》:千年铜柱壮边陲,旧姓流传十八司。相约新年同摆手,春风先到土王祠。即使到了清朝改土归流以后,摆手活动仍然在民间十分活跃。到民国后期,酉水流域一带战祸连连,加之土匪占山为王,各自为政,摆手活动几乎已经消失。
一直到解放后,1953年来凤县、永顺县在文化馆干部的收集整理下,土家族摆手舞才得以重建天日。随着土家族单一民族身份的确立,土家摆手舞在50年代曾得到较好发展。“文革”到来后,摆手舞也被列入“四旧”,受到毁灭性地打击。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各地旅游业的发展,土家摆手舞又逐渐走人人们的生活中。
舞蹈特色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狩猎捕鱼、桑蚕绩织、刀耕火种、古代战事、神话传说、饮食起居等广泛而丰富的历史和社会生活内容。其舞蹈内容以上述仪式程序结构而成。每逢庆贺新年、纪念祖先或团圆联欢,土家族人都要跳摆手舞。在土家人聚居的村寨,有专门跳摆手舞的“廊场”,土家人叫摆手堂。土家族摆手舞舞姿大方粗犷,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边摆边跳等动作。舞蹈场地一般为摆手堂前的坪坝上。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祭祀族群众始祖,规模浩大,舞者逾千,观者过万;小摆手主要祭祀本姓祖先,规模较小。摆手舞的动作特点是顺拐、屈膝、颤动、下沉,表现风格雄健有力、自由豪迈。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音乐包括声乐伴唱和器乐伴奏两部分,声乐主要有起腔歌和摆手歌,乐器主要是鼓和锣,曲目往往根据舞蹈的内容及动作而一曲多变。
摆手舞是大型集体舞蹈,男女老少都可参加,大多成圆形。有时两人一行或四人一行,有时男女分站外里圈。锣鼓放在舞队中央或边上,“导摆者”在行列之前领头,行列之间有“示摆者”作示范,行列之后有“押摆者”压队,在锣鼓的伴奏下,边唱边跳。一般要跳完一圈之后才换一个动作,各个动作连接起来,便构成一个完整的情节,如:耙田、插秧、扯草、望太阳等动作连接在一起,表现出春季生产的劳动过程。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土家族摆手舞对研究土家族历史、战争、宗教、迁徙、生产、生活、爱情、民俗等都有重要的价值,其中反映的战争内容体现了土家先民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同时,摆手舞再现了土家族农耕生活的全过程,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热爱劳动、不畏艰险、热爱生活、顽强生存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了解和研究土家文化的重要材料。
传承人物
张明光,男,土家族,1938年生,湖南龙山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摆手舞代表性传承人。张明光从小得师傅秦恩如亲传,全盘掌握了土家族大、小摆手的歌舞内容及“舍巴日”的仪轨,成为摆手舞第二十五代掌堂师。他的舞姿自然洒脱,嗓音高亢嘹亮。他除在当地传授摆手舞,培养了胡清文、田承德、秦恩瑞等摆手舞艺人外,还多次应邀到长沙、吉首、张家界等地授徒传艺,对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田仁信,男,土家族,1933年生,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摆手舞代表性传承人。田仁信6岁起跟随祖父田富贵、父亲田万发学跳摆手舞,他教授的弟子有田朝发、田明孔等人。他表演的摆手舞动作质朴,古韵浓郁。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土家族摆手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土家族摆手舞”项目保护单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2018年2月3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兔吐村举行土家族摆手舞表演,迎接春天的到来。
2020年11月7日,2020“湘西·龙山土家族舍巴日”在千年古镇里耶举行。祭祀仪式完成后,土家族儿女吹起咚咚喹,打起土家溜子,跳起土家摆手舞,用土家族特有的艺术形式,传承民族文化。
文化轶事
关于土家族摆手舞的来历,民间传说主要有两种:一是来源普舍树。二是在一场恶战中, 为激励士气,迷惑敌方,命男扮女装,跳舞阵前。令敌方军心涣散,以致一举获胜,于是产生了摆手舞。
参考资料
土家族摆手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张明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8 16:54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