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撒叶儿嗬是湖北清江流域中游地区土家的一种祭祀歌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土家族撒叶儿嗬舞在清江流域流传历史久远。许多学者如张世炯、吴正纲等根据远古巴人的活动区域,认为“跳丧舞”是古代巴人的舞蹈遗存。但关于土家族撒叶儿嗬的来源众说纷纭。
来源说法之一:先秦时期,有关巴人舞蹈和巴人丧葬仪式的史料记载极少。根据“香炉石遗址”出土的人骨资料,田万振推断:“ 蹲屈式的崖葬葬式与早期巴人的穴居生活紧密相连;穴居生活方式造成了‘撒尔嗬’舞蹈基本特征一向低空发展, 在其先民一巴 人甚至更早时期就已具备,应当说在原始社会就有了”,由此认为“撒尔嗬最迟在此时(夏朝)已经产生,其上可追溯到大溪文化”。
来源说法之二:与祭祖有关。“‘撒尔嗬’葬礼源于土家族的白虎崇拜,它的最初形态,就是虎舞和关于白虎系列歌谣的祭祀歌舞。”王善才认为土家族撒叶儿嗬来源于古时候巴国初民们对祖先的祭祀活动,纯粹是一种反映图腾现象的祭祀性歌舞。
来源说法之三:起源于古代巴人的军前舞,即“军觞”,与“巴渝舞”同源。《华阳国志巴志》记述:“汉高祖刘邦兵出巴蜀、汉中以定三秦,募发间中巴人板循蛮从军,(板循蛮)天性劲勇,处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帝善之,日:‘此武王伐封之歌也。’”好歌喜舞的巴人冲锋陷阵,难免血酒疆场、横尸阵前,于是在战斗结束,以歌舞为阵亡将士送葬,表达颂扬悼念之意和视死如归之情。这时的载歌载舞,便是丧歌丧舞,也就是今日土家族“跳丧”的初源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丧鼓场上的土家族撒叶儿嗬是鼓、歌、舞不可分的三位统一体。 由一人击鼓叫歌,众人接歌起舞。即由一掌鼓歌师于棺材左侧击鼓领唱,指挥多对男性舞者以双人对跳(对数不限)的形式,随着音乐曲牌、曲调的变化而改变舞蹈动作和套路。掌鼓歌师、舞者、观赏者三种角色之间可以自由转换,灵活性较强。
基本动作
土家族撒叶儿嗬表现的内容主要有先民图腾、渔猎活动、农事生产、爱情生活、历史事件等,反映了人们对自己民族的历史的回忆及其长期形成的道德意识与是非观念。因土家族世代生活在溪峒纵横、崇山峻岭的山区,长期越涧过水、攀岩背负的生活习惯和劳动方式,形成了土家族撒叶儿嗬独特的表现风格。
跳舞时先由歌师击鼓叫歌,舞者随鼓声应节起舞,舞蹈形式有24种套路,其动律特点是顺拐、屈膝、悠颤,出现6/8拍子带切分音的节奏律动。不管用什么节奏,不论多少人参与,舞蹈动作都十分对称,动作姿态一般都是哈腰、曲膝、八字步、摆胯、绕手,身体按节奏上下或左右颤动,手、脚、胯向同一方向呈顺边运动。
土家族撒叶儿嗬舞步舞姿,刚劲有力,粗犷豪放。(《夷水古风》)按摹拟动作形象来分有“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牛擦痒”、“狗吃月”、“燕子含泥”、“猛虎下山”……最为壮观的是“猛虎下山”,舞者跳着跳着,忽然鼓点一变,对舞中的一人猛然跳跃腾空,一掀舞伴,两人躬身逼视,忽见击掌撞肘,前纵后跃,一跃一扑,模仿猛虎扑食的动作,口里还发出一阵阵啸声,最后一人被另一人挽着从头顶上后空翻跃过来,动作形象逼真。
土家族撒叶儿嗬动作调度较有规律。以“反胴体”贯穿始终,即:“顺边下沉、晃悠、颤动。”舞者身体在收缩与伸展、推进与拽拉、挺身与曲身、摇摆与晃动、震颤与抖动中展现出美来。第一种调度是,二人面对绕手,再向对方右侧上步,交换位置;第二种调度是,二人面对绕手,再向对方右侧上步,然后向左转圈回到自己原来位置;第三种调度是,二人左脚起步,第一步面对面,第二步背对背,第三步面对面,第四步背对背,然后向左转半圈,成为面对面,这种动作调度在核心舞段中出现较多。”
其动作为舞者脚掌紧紧贴地,第一拍上步,二三拍颤动,两腿交错行进,有点像迪斯科,但其中双肩相靠、曲膝、弯腰、双手抱头、身体抖动部分,又有点像太空舞,很是好看。 土家族撒叶儿嗬突出一个“虎”字,即:“模仿老虎相互进退、撞击、跳跃、旋转。”舞者身体在腾空中展现出“虎威”来。其基本动作为:双方搂肩对跳,你进腿他躬身,一方借势屁股一蹶,另一方乘势腾入空中,一跃一跳,很像饿虎扑食,老虎之“威”表现得活灵活现。土家族撒叶儿嗬曲牌众多,结构复杂。
“跳丧”中脚的动作很丰富,乐园、榔坪等地区,习惯将左脚或右脚提起后,向另一只脚前方点一下再行走,资丘、桃山等地区,习惯将左腿吸起,作为起步的动作,渔峡口的双龙等地区,行走的第一拍,左脚向左右占摆一次,乐园、榔坪、火烧坪地区,行走时,身体显得松弛,小平步行走,民间艺人称为“碎米子步”。行走时,像踩在棉花上,随着音乐节奏颤动,给人以轻盈之感。西南地区,即资丘、桃山、麻池、渔峡口等地,每一行步脚掌紧紧抓地,民间艺人称为虎步,步伐迈的较大,显得稳重有力。
唱词内容
土家族撒叶儿嗬歌词内容十分广泛。死者的生平事迹,前唐后汉的历史传奇故事,打情骂俏的情话故事,日常的生活趣事都是歌唱的题材。歌词多呈七言,也有“五句子”,有时长短不一。 基本上保持着古代巴歌“竹枝”“杨柳”等曲牌格律形式。打鼓者唱一句词,舞者唱“跳撒叶儿嗬喂”,或“解忧愁噢” ,打鼓者再唱“跳撒叶儿嗬喂”或“解忧愁噢”,舞者跟唱鼓者的前一句词, 这样循环往复,就像打鼓者在教舞者唱,这样打鼓者必须很熟练地掌握每一首歌词,舞者只要熟悉歌词,跟着唱就行。
乐器特点
在土家族撒叶儿嗬中,除了“燕子衔泥”“螃蟹歌”“送“五巾”中用到锣,其他时候只用鼓。跳土家族撒叶儿嗬所用的鼓称为“丧鼓”,丧鼓高1米左右,直径50到80厘米,木板架,牛皮蒙面,朱红或黑色油漆。鼓槌选用沉重结实的木头,一尺来长。鼓架一般情况下用一木盆,或平方一木充当,现在的表演队用专门的金属架。丧鼓是专用的,不能用于其他场合。丧鼓可能是几家合做的,也可能是某家独做的。毕竞老人去世不是经常的,丧鼓没必要家家都有,所以方圆几十里地以内有几面丧鼓,谁家老人去世就去借来用。丧鼓的打击般由打鼓面和敲边鼓构成,基本节奏是“花姑子吟”,在跳丧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唱词适当变化。
风格特色
土家族撒叶儿嗬是一种传统祭祀歌舞,乡亲们聚在孝家堂屋里的亡者灵柩前,男人载歌载舞,女人们穿戴着鲜亮服饰围观助兴,这种活动往往通宵达旦的举行。土家族认为人的生死有如四季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享尽天年的老人辞世是顺应自然规律,值得庆贺。如果有老人去世,他们认为这是升天,叫“白喜事”,因此,不论死者是男是女,也不论死者名望高低,乡邻都要为死者打一夜丧鼓,以此怀念故人,安慰生者。“人死众家丧,大伙儿都拢场,一打丧鼓二帮忙”。土家人就这样用绝妙的歌腔舞态表达自己旷达的生死观。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土家族撒叶儿嗬是歌、舞、乐浑然一体的艺术。它的声腔以男嗓高八度运腔,歌调是一种古老的特性三度,仅存于清江迤北长江三峡北岸的兴山一带,在其他歌种中已成绝响;其曲体结构与楚辞体式多有相似,从中尚能找到古代巴楚之地祭神乐歌的影子。歌舞中显示出难能可贵的积极人生态度,贯穿着豁达通脱的生命观念。 土家族撒叶儿嗬为清江土家所独有,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巴东县文化馆、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土家族撒叶儿嗬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土家族撒叶儿嗬”项目保护单位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土家族撒叶儿嗬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巴东县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中心。
传承人物
张言科,男,土家族,1947年生,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撒叶儿嗬代表性传承人。张言科13岁开始学跳撒叶儿嗬,师祖是覃自传,师傅有田一彦、张言楷、张言美等。他全面掌握本地土家族撒叶儿嗬的各种套路和表演技能,尤其打鼓和领唱更是出类拔萃,被当地群众称为“金鼓手”。他常年活跃在基层,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他已培养出向道洲、田春亭、陈再军等众多土家族撒叶儿嗬艺人。
覃自友,男,土家族,1941年生,2008年去世,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撒叶儿嗬代表性传承人。覃自友16岁开始习艺,经过长期实践,他全面掌握了土家族撒叶儿嗬的各种套路和演唱技巧。他跳土家族撒叶儿嗬时,讲求顺、曲、颤的舞蹈风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8年5月5日晚7时30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展演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举行。巴东县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土家族撒叶儿嗬”参加展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