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土沃老花鼓)
山西省沁水县传统舞蹈
鼓舞(土沃老花鼓),山西省沁水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土沃老花鼓是传统的群众艺术表演形式,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它经历了清代至民国的产生、形成期,建国初至“文革”期的成熟、兴盛期,“文革”期间的沉寂、消亡期,“文革”以后的复苏、抢救期。土沃老花鼓之所以称为老,有两个含义:一是土沃老花鼓在沁水流传历史悠久,二是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已存在200多年。
关于土沃老花鼓的起源有这样一个说法:清顺治十年(1653年)秋,荆州、襄阳、安徽等地重涝成灾,江水决堤,数万人受灾,几千人被淹死,大批大批的百姓拖儿带女背井离乡,走上了去他乡讨生活的道路。在逃荒的队伍中有一位凤阳的老艺人,他衣衫褴褛、面容憔悴、步履蹒跚,每走一步都感觉会随时倒下,他记不得自己已经几天没吃饭了。有一天,他来到沁水土沃,连日的饥寒交加,终于体力不支一病不起。善良的土沃人民将老人扶回家里,端茶倒水,看病喂药,老人病好就在土沃住了下来。转眼到了春节期间,民间各村进行社火表演,各村各寨纷纷大显身手,以期在表演中拔得头筹。老艺人为回报土沃乡人对他的救治,把凤阳花鼓的唱法教给了土沃人。那一年的社火表演,土沃村在四邻八乡中获胜,并在全县的表演中一举夺魁,沁水县知县还奖励了土沃乡九石小米,从此,土沃花鼓就开始传播开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花鼓成为土沃地区人民逢年过节必看的曲目。每逢重大节日,如:元宵节庆元宵、二月十九拜观音菩萨、七月十五过鬼节等,当地人就会自发组织在一起,打起老花鼓,或庆佳节,或敬神佛,或避邪祟。
舞蹈特色
动作特点
土沃老花鼓的人物角色众多,分工细致,是典型的民间广场艺术,其人物角色主要有报马人、老丑、小丑、老汉、老婆、担鼓花姑和腰鼓手等,不同角色的动作有所不同。
1.报马人动作
报马人的扮演者均为男童,动作比较简单自由,主要动作有“跑马势”“转拂尘”等。脚下主要步伐为“跑马势”,即两拍一次小碎步跳动向前移动,左手握拳置于胸前,身体稍微向前趴,呈现出骑马的动作。同时,手上动作为“转拂尘”,即右手握拂尘,高举在头顶一拍一次逆时针划平圆转动。
2.老丑动作
老丑角色的动作主要有“召唤势”“舞扇势”“弓步召唤势”“单跪势”“跑跳步”“蹲跳势”等。“召唤势”即脚下左脚向前迈一步,右脚脚尖轻点地,同时双手由胸前打开至右“顺风旗”位,双肩微耸一下,右手持扇向前轻点晃动一次。“舞扇势”即右脚向左斜前迈一步,左脚脚尖轻点地,同时右手经下从后方划一立圆到右手在上的“托掌”位,左手成“提襟”位,右手持扇向前轻点晃动一次。“弓步召唤势”即右脚向正前方迈一步成右“前弓步”位,双手从胸前至上打开成右“顺风旗”位,右手持扇向前轻点晃动一次。“跑跳步”即第一拍左脚向前跳一步,右腿向后屈膝抬起,同时右手握扇至于胸前,左手从胸前划至“山膀”位,第二拍右脚向前跳一步,左腿向后屈膝抬起,同时右手从胸前经下方抬至于右斜上方,左手不动。“单跪势”即左脚向前迈步下蹲,右膝自然跪地,同时右手从下到上至右斜上方,左手斜下打开,右手持扇向前轻点晃动一次。
3.小丑动作
小丑角色均由男童来扮演,其动作要求轻盈、灵活,其嘴里含着“口噙鼓”,双手各拿一支软鼓槌随着鼓点上下击打“口噙鼓”,脚下也随着鼓点节奏向前进。小丑手上击鼓的动作主要有“单点击花”“双点击花”“单点击交替花”“单立圆击花”“单挽花”“双挽花”等。
4.花姑动作
花姑的扮演者多由女性扮演,但仍有男子反串,花姑各自手中都拿着不同的乐器进行着现场音乐的伴奏。由于手中有乐器的限制,众花姑的动作都比较单一,脚下步伐主要是“曲曲步”。做“曲曲步”时双脚同舞蹈中“正步”位相同,半拍一步全脚快速交替并随着队形的变化向前移动着,上身也随着队形的变化自然向左右拧动,看上去就像风摆杨柳,飘忽轻盈、变化多端。担鼓花姑和腰鼓手双脚一样,脚下走“曲曲步”,上身随之左右摆动,表演时手中的鼓槌还要跟着鼓点击打鼓面。
5.老汉、老婆动作
老汉、老婆这两个角色(多由男子反串),在场上比较自由,由表演者随现场气氛即兴发挥。通常伴随着鼓点时而登场表演一小段后默默退到一旁。他们的动作步伐单一,主要是两者的一进一退的配合,以此给观众带来乐趣。两人的动作主要是由生活中老人的动作形态而来,悠然自得再稍加夸张,做幽默、滑稽姿态引人发笑。
表演队形
土沃老花鼓常用的队形有十八种之多,有双龙出水、双龙摆尾、三盏灯、四盏灯、十字穿花、双插花、荷花转、枣花形、双分头等,这些队形都是根据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提炼加工而形成的,蕴含着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音乐特点
土沃花鼓不用唢呐、二胡之类的管、弦乐,而以大锣、大镲、小锣、小镲为主,腰鼓、口噙鼓作点缀。其节奏也较为简单,从头到尾以“咣、咣、咣嚓嚓,咣、咣、咣嚓嚓,咣咣咣咣咣,嚓嚓嚓嚓嚓,咣咣咣,嚓嚓嚓,咣咣咣,嚓嚓嚓,咣咣咣,嚓嚓嚓……”的简单节奏为主,只在节奏快慢变化中宣泄情感。
土沃老花鼓的乐谱有两种,一种是舞蹈谱(走场锣鼓),分为走场谱和登场谱;一种是曲调谱(花鼓调)分为“老调”和“新调”,歌词由艺人即兴编唱。
服装特征
报马人:丑角,描花脸,多由伶俐男童扮演,头戴螺帽(或梳冲天辫,系彩绳),上身穿对襟袄,脚踏快靴,下身着彩裤,腰系彩带,背串铃一串,拂尘、鸡毛掸子交替手执或背或插。
老丑:二花脸,白须髯,手握羽扇,戴蝴蝶帽圈,腰系蓝白绸带,帽前缀蝶须两根,上缀红绒花,着白色对襟袄,棕色绸裤腰系黄丝绦,身披红底黄穗拉风大斗篷。
文花姑:也称担鼓花姑。左肩挑扁担,左手握扁担前端,右手握软鼓槌。着旦角服,黑长辩,戴花冠,穿大花短袄、绣花裙、绣花鞋。
武花姑:勇士打扮,头扎英雄结,手持英雄槌,白对襟袄,外套黑边红坎肩,湖蓝色镶金边彩裤,脚穿绒球彩鞋。
吊锣花姑:吊锣强调的是吊,吊具为竹片,竹片一端有弯度,以便吊锣,末端插入腰后腰带里,穿彩衣遮挡竹片,大锣挂在头部上方的竹片前端,左手负责挑锣棍和握锣绳,右手握鼓槌,两个小镲分别挂在腰胯左右。
小丑:三花脸,头戴黑罗帽,帽边扎英雄圈,红色平绒腰带,黑腿带,脚踏快靴,负责口衔鼓表演,嘴咬口衔鼓帮上的小环,两手分别握软鼓槌一根。
持手锣花姑:左手捏锣沿,右手持锣板。
腰鼓手:鼓斜挎在左腰际,双手各握一根软鼓槌。头戴绸帽,穿米黄色对襟袄,套黑边枣红坎肩,下身穿湖蓝镶金边彩裤,脚踏彩鞋,鞋面镶有绒球。
老汉:身穿马褂马裤,腰扎棕黄色布腰带,头戴瓜皮帽,下颏粘一绺胡子,右肩背白布褡裢,手拿标志性道具大烟袋。
老婆:头戴黑色平绒金边婆婆帽,耳挂串串红,上身穿深灰大襟短袄,对襟袄腋下纽扣处系有绸巾一块,下身穿棕色收口彩裤系绑腿,腰系红绸腰带,脚穿黑色小脚鞋,左手拿绸花,右手拄拐杖。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土沃老花鼓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集打、唱、跳三种表演形式于一体,兼有南北文化之长,既有北方刚劲爽朗的特点,又有南方柔媚秀美的风韵。歌舞结合,相得益彰,是沁河流域劳动人民生活的缩影,体现着沁水下川文化的精髓。
土沃老花鼓记录了土沃村的文化历史,同时它也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并且跟随着民族的历史进程而不断发生着变化,有较高历史价值。
土沃老花鼓中的人物刻画和情感表达都是当地民俗文化的体现,它也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不但具有驱邪祭祀的功能,也有节日庆祝的功能。
传承状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沃老花鼓的发展和传承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伴随着经济不断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自主创业和外出务工,不愿固步在农村,年青人没有充足的时间学习老花鼓并参与排练和演出。其次,因为多数村民都不是专业的花鼓艺人,他们对人物角色的捕捉不是很准确,肢体动作也不到位,土沃老花鼓的表演质量有所下降。
传承人物
祁学德,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鼓舞(土沃老花鼓),山西省沁水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沁水县人民文化馆获得“鼓舞(土沃老花鼓)”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鼓舞(土沃老花鼓)”项目保护单位沁水县人民文化馆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沁水县文化馆。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7年元宵节期间,晋城市各地民俗表演精彩上演,西河花鼓、圪栏棒、土沃老花鼓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土”节目轮番登场。
2017年9月3日,首届山西艺术节晋城文化艺术周在太原美术馆拉开帷幕,土沃老花鼓在活动中演出。
2018年3月1日上午,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行进表演在凤西广场和阳电体育广场拉开帷幕,表演节目中就有土沃老花鼓。
荣誉表彰
从1978年至2011年间,在沁水县元宵节民间传统文艺展演中,土沃老花鼓多次获得一等奖。
在2012年1月16日平遥举办的山西省首届鼓乐鼓舞精品邀请赛中,土沃老花鼓获得了花鼓类金奖。
相关作品
1986年,土沃老花鼓被载入《中国舞蹈集成(山西卷)》。
参考资料
鼓舞(土沃老花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2 21:08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