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鳖(学名:Polyphaga)是地鳖属昆虫的统称。地鳖体呈扁圆形,盖状,黑色带光泽,长约3厘米;头小,触角丝状;腹部有横环节9个,腹面深棕色,胸足具细毛,腹内有灰黑色物质。雌雄异型,雄虫有翅,雌虫无翅。
物种学史
地鳖和蟑螂是近亲,属于蜚蠊目、地鳖蠊科。地鳖属模式种为埃及地鳖(Polyphaga aegyptiaca)。
形态特征
成虫
雌
成虫体长2-3厘米,宽1.7厘米左右。体扁圆,呈黑色,有光泽。双翅退化。雄成虫体狭长,体长约3厘米,宽1.3厘米左右,具翅2对。头顶不露出前胸背板,上唇隆起,唇基缝不到达触角窝下缘之水平。触角不超过腹端。前胸背板周缘具短刚毛,表面具颗粒。雄性前翅前缘具稀疏的短刚毛。胫节少毛,端部具刺,跗节爪间具中垫。雌性各腹节背板后侧角尖形突出,表面具颗粒,基部具光滑的横带。雌、雄两性肛上板后缘中央具弱凹口,雄性侧缘稍增厚和具刚毛。尾须11节。雄性下生殖板后缘增厚和具毛,腹突对称;雌性下生殖板横宽,后缘中央和两侧具弱的凹缘。
若虫
若虫体呈钝岵角形或扁长椭圆形。在若虫的胸部背中央有一条蜕裂线延伸到头部复眼间分叉,刚孵化的若虫似绿豆大,长0.4厘米,宽0.3厘米。蜕皮后,体色由白转米黄,最终呈棕黑色。幼龄阶段难以目辨雌雄,5龄后雄若虫的中、后胸背扳具有翅芽,形成45度的盾形曲线状。5雌若虫的中、后胸背板芽退化,形成60度的弧形曲线状。
卵
卵成块产出,称为卵鞘,卵鞘一般长0.2-1.5厘米,呈豆荚形,边缘锯齿状。卵鞘初产时,为白色,后渐变为黑棕色。每一卵鞘内有卵2-30粒不等,一般为10-18粒,成双行交叉排列。
栖息环境
在自然条件下,地鳖一般生活在树根落叶层、墙根土内或者石块下,有时也栖息在厨房灶下、禽棚畜舍的松土中。它对栖息地的要求仅是疏松、肥沃,而且具有一定的湿度。地鳖适宜的生活环境是暗、潮、静和暖和的天气,惧怕光、震、风。
分布范围
地鳖分布于美国、中国、俄罗斯、中亚、地中海、欧洲、南美洲;在中国多数省份有分布,以河南产量最大。
生活习性
活动
地鳖是陆生性昆虫。怕光,性喜温暖湿润。地鳖在15-35℃下均可生长活动,以28-30℃最为适宜。地鳖的潜土深度一般在表土层15厘米的范围内,昼深夜浅,冬深夏浅。地鳖虫生活的土壤含水量应达到20%,相对湿度达70-75%以上。地鳖是“昼伏夜出”的昆虫,喜欢在夜深人静时出来觅食、活动,一旦有声响,就会迅速逃逸;当被触动时,便会六足紧缩、身体一动也不动,呈“假死状”,危险过后,又能恢复原状。
食性
地鳖的食谱很广泛,人们遗留下来的残羹剩饭、水果渣皮、树叶、杂草及各种蔬菜水果,甚至动物的排泄物,只要富含有机物,基本上都能成为它的食物。
生长繁殖
地鳖是不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可于任何阶段越冬。
地鳖雌虫繁殖时间为夏秋两季,产卵期为每年7-10月,雄虫最后一次脱皮长出双翅即可交配。
一头雄虫一生可交配6-7头雌虫,产妊时间多为26-34分钟,雌虫一次并尾,终身产卵。每年5-11月都能交尾,但从6-10月份为旺季。交尾后7-15天开始产卵,卵一般产在表土层,下层不多。雌虫成块产卵,并非分散粒生。雌虫的卵象挤牙膏似的逐步排出,在雌虫尾部有一个明显的“拖卵期”,其长短与温度有关,气温高“拖卵期”就短。雌虫的产卵间隔也随气温升高而缩短,一般约间隔10天左右产卵鞘一个。卵鞘的大小随雌虫的年龄、营养的不同而变化。条件好的,卵鞘大。地鳖虫卵的孵化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适宜温度为27-32℃。卵鞘外要保持湿润,经过35天开始孵化。40天为孵化盛期,45-50天进入孵化末期。1千克卵鞘在一般情况下,孵出1龄若虫1千克。
雄虫寿命为7-30天,雌虫寿命为2-3年。
下级分类
参考资料
近种区别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地鳖不仅是一种常见的药用昆虫,性寒、味咸,具有破淤血、续筋骨、通月经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妇女血淤经闭、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症。近现代研究表明地鳖对白血病、肿瘤也有一定的疗效。
经济价值
地鳖还是毒蝎、蛤蚧等药用动物和某些珍禽的保健饵料。用地鳖饲喂动物,身体强壮、疾病少,并能增强自身的药用功能及滋补作用。人工饲养地鳖投资少、设备简单、繁殖快,作为特种经济动物饵料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养殖方法
饲养地鳖,可以根据饲养目的来确定饲养设备。如要求生产出较多的地鳖以达到规模化的效应,就需要建造饲养房、饲养池等,设备要求较高;如果是以观赏为主或者不需要规模化效应,饲养设备则要简单多了,准备3-4个鱼缸就可以进行操作了。鱼缸的大小以40厘米×60厘米×50厘米(高)为宜,以便操作与管理,同时还应在鱼缸的两侧开几个出气口,出气口要用纱布蒙住,以防地鳖逃逸。开出气口是便于鱼缸内空气的流通。
由于地鳖终生生活在泥土中,所以泥土质量非常重要。在饲养时,窝泥的准备工作十分关键。蚯蚓的粪土是种很好的窝泥材料,因其非常疏松,物理性状和通气性能良好,适宜地鳖生存,同时蚯蚓粪还含有丰富的钙、磷等矿物质元素,有较高营养价值的微生物、维生素及其他生长因子,有利于地鳖的生长发育。退而求其次的材料就是一般的细土了。可在盛夏季节,取一些腐殖质较多的松土,剔除草根与杂草,在烈日下暴晒2-3天,达到杀菌灭虫的作用,揉细后用筛子过滤,取过滤下来的尘土,加少许的麦麸,用水均匀搅拌,要求是用手捏成团、松手即散开为宜,过干或过湿都不利于地鳖的生长。
窝泥材料备好以后,地鳖的饲养就容易了。把窝泥铺在鱼缸底部,将地鳖按不同阶段分别放人不同的鱼缸内,再按不同阶段的要求进行饲养。
幼龄若虫是指1-3龄虫,这个阶段它们觅食、抗逆力均较差,不能栖息于窝泥深处,所以窝泥的厚度要浅,以6厘米为宜,疏松而且湿度要小。食物以一些植物的花为基本饲料,同时再适量配置些细碎青菜叶和炒过的麦麸皮。投喂时,以量少、勤添为原则,每隔2-3天清理一下剩余的食物和残渣。
中龄若虫是指4-7龄虫,生长期在3个月左右。这个阶段,随着虫体的长大,地鳖的活动能力也逐渐加强,食量和抗逆力也得到提高,饲料的范围可以再宽些,可以提高青绿色饲料的比例,适当添加些麦芽粉、酵母粉等。窝泥的厚度以6-12厘米为宜。
老龄若虫是指8-11龄虫,其生长期在3-5个月,日常管理与中龄若虫相差不多。但是窝泥的厚度应以12-15厘米为宜。
成虫期由于繁殖需要,投喂的饲料宜精为好。一般以米糠、麦麸为主,适当添加些蛋白质饲料、青绿多汁饲料。窝泥厚度以15-18厘米为宜,在窝泥底部可以放些瓦片等物品,便于窝泥中空气流通和成虫的躲藏。
室内饲养地鳖在自然温度情况下就可保证它们的生长发育,一般不需要采取额外的保温措施,但是以20-30℃的温度范围为最佳。当温度低于20℃时,地鳖就将减少活动量,转而开始进入休眠期。而它对湿度要求却相当高,当发现窝泥表面有干燥迹象出现时就应及时喷水,以免虫体脱水、干渴而亡。在整个饲养期间,要严防各种天敌对地鳖的侵袭,比如老鼠、蚂蚁等。要做到定时检查,及时处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