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拼音:shè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汉字简化之前,简体圣和它的繁体“聖”是两个不同的字。“聖”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模拟一个人竖着耳朵听人讲话,本义近于聪,指听觉敏锐。引申指精通某种学问或技艺并有极高成就的人,又引申指具有最崇高的人品和最广博的智能、学识的人。圣(聖)又作形容词用,指最崇高的,再引申指与神灵有关的。圣(聖)在封建社会也被作为对帝王的尊称,还用于称颂有关帝王及王朝的事物。
字源演变
在古代,“圣”与“聖”是两个不同的字。“聖”字在甲骨文中写作“甲组图1”,像人头上长着大耳朵,突出其听觉的灵敏;人旁边有一“口”字,有耳听口说之意,其重点语义在于“通”。古人以为圣者闻声知情,通干天地,所以“聖”字用有所听闻来表示。后来,聖又发展成为闻声知情的聖者。
西周金文“圣(聖)”字(甲组图2)结构基本上与甲骨文相同,只是人形之下又加一笔,以示站立之地。人形也仍与耳相连,密不可分,无一例外。春秋战国时期,铸器者往往喜欢在侧立的人形腹部加一圆点,又由圆点演变而为一小横(甲组图3),于是人形讹变而为𡈼(tǐng),圣字也不例外。“口”字与“𡈼”正好合成“呈”字,因此许慎误以为“圣(聖)”是“从耳,呈声”的形声字。到楷书阶段,“𡈼”上部一撇变为一横,写作“王”。
在卜辞中,“聖”常用作动词,意义与听相近。如“有聖”(《甲骨文合集》二六一),“亡其聖”(《殷虚文字乙编》六五三三)。有研究者认为,在古汉字家族中,
听、
声和圣三字同源,开始只有一个字形,三者在意义上大同小异,都与人的听闻有关。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畋游》:“古听、声、圣乃一字。其字即作耳口,从口耳会意。言口有所言,耳得之而为声,其得声动作则为听。圣、声、听均后起之字也。圣从耳口,王声,仅于耳口之初文附以声符而已”。
按声、圣(聖)二字古相假借,段玉裁所谓“圣从耳者”,即如郭沫若所言,“古听、圣(聖)、声乃一字。”其字作耳口,从口耳会意,段注所引《风俗通》之言,正是以“声”解“圣(聖)”。另《白虎通义·圣人》云:“圣者,通也,道也,声也。道无所不通,明无所不照,闻声知情。”由此可知,圣字本为人听觉灵敏之意,闻声而知情,后来引申为对万事万物都能通达。正因为无所不通,因而能看透万事,为人处世合乎常理。至于圣贤之义,则是更后起的引申义。“圣”指思想睿智,无所不通,所以把智慧和道德极高的人称为“圣人”,儒家典籍中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为代表。汉代以后,儒家定于一尊,孔子成了历代帝王尊奉的至圣先师。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由于人们对圣人的崇拜,圣人在社会中进一步升华、抽象,逐步带上了神秘的色彩,以至神化,使之具备了犹如神明一般的威慑力量,从而变得高不可攀。于是,“圣”的字义也增加了“神圣”的含义,其意义美好而崇高。“圣”字还成为历代帝王所专有,于是臣下称皇帝一律称为“圣上”,皇帝下的命令叫圣旨,皇帝的听闻叫圣听等。不过,尽管如此,皇帝们也未能独霸圣字。在某个领域,某种技术达到最高成就的人亦谓之圣。历史上有“医圣”张仲景、“诗圣”杜甫等。
现代汉语简化汉字时将“圣”作为“聖”的简化字,是将上部的“口”和“耳”替换为不表意的符号“又”,同时将下部换为“土”(隶书中有下部为“土”的异体字,见“书法欣赏”)得到的(一说,由草书楷化而来)。“圣”作为“聖”的简体字,最晚不迟于元代。在元刻本《古今杂剧三十种》可见这个字。其后有明刻本《薛仁贵跨海东征白袍记》《岳飞破虏东窗记》和明末一种官府文档案《兵科抄出》以及清刻本《目莲记弹词》、《金瓶梅奇书》、《岭南逸史》等都有“圣”字。太平天国文书也有这个简体。
在现代,1935年的《手头字第一期字汇》也提出以“圣”代“聖”。到了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把这个通行已久的简体字列为规范字。
《说文解字》收录了“圣”字。那是另一个字,音kū。“圣(kū)”是一个会意字。战国文字和篆文中的“圣(kū)”字(乙组图1、乙组图2)都是由“土”和“又(表示手)”组成,表示在土里挖掘之义,是一个记录方言词语的字,义同“掘”。隶变后楷书写作“圣”。“圣(kū)”字如今一般用作偏旁,如“怪”字就是以“圣(kū)”为声旁的形声字。“圣(kū)”这个字在古籍中极为罕见,是个废弃字,将“聖”简化为“圣”不会造成混淆。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古代将“圣”与“聖”分作两个字,现代汉语简化汉字时将“圣”作为“聖”的简化字,所以以下二级目录分列出《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中“圣”与“聖”的解释。
说文解字
【第十二上】【耳部】式正切(shèng)
聖,通也。从耳,呈聲。
【第十三下】【土部】苦骨切(kū)
圣,汝潁之閒,謂致力於地曰圣。从土,从又。讀若兔窟。
说文解字注
【第十二上】【耳部】
“(聖)通也”注:《邶風》:“母氏聖善。”傳云:“聖,叡也。”《小雅》:“或聖或不。”傳云:“人有通聖者,有不能者。”《周禮》:“六德教萬民;智、仁、聖、義、忠、和。”注云:“聖通而先識。”《洪範》曰:“睿作聖。”凡一事精通亦得謂之聖。
“从耳”注:聖从耳者,謂其耳順。《風俗通》曰:“聖者,聲也。言聞聲知情。”按,聲、聖字古相叚借。
“呈聲”注:式正切,十一部。
【第十三下】【土部】
“(圣)汝潁之閒,謂致力於地曰圣”注:此方俗殊語也。致力必以手。故其字从又土會意。
“从又、土。讀若兔鹿窟”注:按,許有窋無窟,此當作“𡒈”。苦骨切,十五部。
广韵
式正切,去勁書 ‖ 聖聲耕部(shèng)
聖,生也。通也。聲也。《風俗通》云:“聖者,聲也,言聞聲知情故曰聖。”式正切。一。
苦骨切,入没溪 ‖ 圣聲物2部(kū)
圣,汝潁閒謂致力於地曰圣。
康熙字典
【丑集中】【土部】圣
(kū)《廣韻》《集韻》並苦骨切,音窟。《説文》:汝潁閒謂致力於地曰圣。揚子《方言》:圣圣,致力無餘功貌。○按从土从又。會手把土義。亦作“𡉄”。《字彙》古壞切,音怪,非。
又《同文舉要》入又部,訓居也,循也。今作“在”,合在圣爲一字,因俗“怪”字作“𢘪”而誤。
【未集中】【耳部】聖
古文:𦕡、𠄵。
(shèng)《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式正切,聲去聲。《易·乾卦》:聖人作而萬物覩。《書·洪範》:睿作聖。傳:於事無不通之謂聖。《禮·禮運》三代之英疏:萬人曰傑,倍傑曰聖。《孟子》:大而化之之謂聖。《風俗通》:聖者,聲也。聞聲知情,故曰聖也。
又《謚法》:稱善賦簡曰聖,敬賓厚禮曰聖。
又木名《山海經》:開明北有聖木。註:食之令人智聖也。
又水名。《水經注》:聖水,出上谷東,過長鄉縣北,又東過安次縣,而東入于海。
又姓。
又《韻補》叶裳聲切,音成。常璩《華陽國志贊》:仲元抑抑,邦家儀型。子雲玄達,焕乎弘聖。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又”大,“土”小,“又”罩住“土”。“又”,居上居中;㇇(横撇)与捺相交在竖中线,收笔在横中线下侧。“土”,居下居中;竖笔在竖中线,下横长。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