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米凯莱有一只公鸡
意大利1972年保罗·塔维亚尼等执导的剧情电影
《圣·米凯莱有一只公鸡》是Ager Cinematografica制片发行,保罗·塔维亚尼、维托里奥·塔维亚尼执导,保罗·塔维亚尼、维托里奥·塔维亚尼担任编剧,朱利奥·布洛吉、Vittorio Fanfoni等主演的剧情电影,该片于1972年11月上映。
剧情简介
本片改编自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超人与凡人》,在19世纪末的意大利农民革命风起云涌,一些激进的无政府主义者希望通过暴力革命来改变世界,马聂若就是一个这样的暴力革命者,他组织了一次起义,可是,没有农人愿意加入其中,他们的冷漠使得没有后援的起义者最终为政府镇压,马聂若起义失败后被监禁,他一心想杀身成仁,可是,国王为了安抚国民赦免了他的死罪,他被终身监禁,在单身监狱里他倍感孤独,一幌十年过去,他将被通过小船转送到其它监狱,在押送途中他遭遇了一群同样转监的年轻激进者,可是,这些人无论从方式还是做法和他毫无共通之处,十年铁窗生涯他的监狱外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无所知,面对他鼓动的暴力革命理论这些年轻囚徒只是当成笑谈,面对这个工业化进程后的世界他陷入了比单独监禁更加孤独的境地,这个时代的落伍者在小船上做出了他最后的选择。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的意大利,那时在欧洲到处都是持不同信念的政治组织,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和工会组织主义等各种思想正在争取着自己的阵地。主人公Giulio Manieri就是当时大利无政府主义阵营的一个充满激情的领袖。他出身贵族,却主张土地应归农民所有,成了反抗权贵的革命者。Giulio Manieri被捕入狱,独自在狱中度过了漫长的十年,在这期间,他不改初衷,坚持革命理想。十年的单独监禁结束后Giulio Manieri要被送往集体牢房。集体牢房在很远的地方,需要坐船经由内海前往。
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些当时刚刚被捕的政治犯,他们是年轻的社会主义者。其中还有一位女性,她是法官的女儿。长久与外界失去联络的Giulio Manieri以为遇到了同志,Giulio Manieri向他们喊出自己的名字,年轻人却无动于衷。Giulio Manieri略感失落。
后来在中途休息时Giulio Manieri和他们有了更多机会交流。他惊讶地发现他们对自己的信仰竟然持鄙视的态度。十年过去了,下一代人已经放弃极端的革命转而采取更实际的策略。Giulio Manieri听到这些百感交集,他甚至觉得此时比在单人牢房里更加孤独。自己已经无法在新的世界中发挥作用,十年的时间全都浪费了。他躺在船头,趁人不备,翻身滚入水中。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获奖记录
第2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1972)
Interfilm奖-推荐-新电影论坛保罗·塔维安尼 Paolo Taviani维克托里奥·塔维安尼 Vittorio Taviani (获奖)
幕后制作
马涅利小时候很调皮,他妈妈就把他关到黑屋子里禁闭。无法无天的小马涅利面对无间的黑暗时感到有些害怕,于是他就开始放声歌唱“圣米凯莱有过一只公鸡”的童谣,声音越唱越大,以此来排遣心中的恐惧——这个做法显然是十分有效,以至于在几十年后,当马涅利因为暴力推翻国家政权的罪行锒铛入狱时,他就用这首民谣陪伴自己度过了囚室里那难熬的时光。
根据列夫·托尔斯泰短篇小说《圣人和凡人》改编的本片出自独树一帜的亚平宁导演塔维尼兄弟之手,兄弟俩虽身为意大利人,但对俄国文豪托尔斯泰极为推崇,曾多次将托翁的作品搬上大银幕——弟弟保罗导演的《复活》甚至被评论界公认为超越了俄罗斯国内的改编版本,而这部《圣米凯莱有过一只公鸡》的主人公马涅利其实与《复活》的男主角聂赫留朵夫的精神世界极为相似——二人都是具有崇高道德追求的贵族地主(农奴主),其思想旨趣与自己所属的阶级地位针锋相对,只不过《复活》里的聂赫留朵夫是通过自我放逐的形式来寻求对自己当年伤害过的玛丝洛娃的赎罪,而片中的马涅利却直接拿起了枪杆子——塔维尼兄弟将影片的背景搬到了十九世纪下半页的意大利——马涅利带着十几个人、七八条枪袭击了市政厅,然后在大街上开仓放粮。
看着眼前的这群疯子,市民(农夫)们并不敢上前,贵族地主马涅利只好跟自己的战友一起在大街上颓然的叫喊,虽然马涅利坚信自己的革命壮举是为了唤醒下层民众,而且他也实实在在的拿出粮食来分给民众,但民众们不仅不敢上前,反而被马涅利们吓坏了。当政府军抵达后,马涅利所领导的乌合之众便一哄而散——只留下一个被流弹击中的同伴的尸体。
马涅利并不惧怕失败,在政府军到达前,他就开始一遍遍演练自己在法庭上的发言稿,在马涅利心里,“革命”的火焰始终熊熊燃烧着,他甚至开始为自己描绘一幅革命受难者的美丽图画——马涅利相信,他在法庭上的慷慨陈辞会引来社会的广泛关注,然后,他会以“革命先行者”的形象被永久的载入史册。
然而,影片对马涅利心路历程的展现不无讽刺,当马涅利带着一帮兄弟力图撞开市府粮仓的大门时,导演塔维尼兄弟将摄影机冷静的对准了其身后的圣母画像——在这群肾上腺素分泌过旺的傻小子面前,受苦受难的圣母似乎一直在冷眼旁观。
痛苦
冷眼旁观的圣母很快通过押送马涅利上刑场的神父的形象具象化了。当马涅利被蒙上双眼、押上囚车,并被行刑队簇拥着通过市中心时,那位驾驶着囚车的神父其实在内心里已经开始对这位喋喋不休的“职业革命家”嗤之以鼻了——一旦生命即将走到尽头,马涅利无法表现得像自己预想的那样稳重。在这段戏中导演给我们展现了三个绕有趣味的场景:当马涅利的囚车经过农田时,马涅利要求停车喝口水,而给他递上水杯的则是他曾经帮助过的农民——马涅利沦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也正是为了拯救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农民,但是我们从农民的眼中看不到什么企盼与感激,而更多的是不解与可怜;随后马涅利的囚车经过哥哥家,虽然自己已经跟这个贵族家庭决裂,但看不到亲人的关爱,马涅利还是歇斯底里的咒骂起来,终于,当囚车已经驶过时,传来了哥哥的哭泣声,而马涅利也如释重负般颓然坐倒;等到囚车即将进入行刑场时,囚车尾部又出现了一个小姑娘尾随,她一言不发,只是静静的把手搭在车尾,并在离去的那一瞬间奋力向马涅利(或是那个神父?)投掷了杂物。
三个不同的场景,显然隐喻了三个不同的阶级(人群)对马涅利的看法。农民象征着马涅利心中的被压迫者,自己哥哥象征着压迫者,而那个小女孩则应该代表了未来——也就是放在历史长河中对马涅利行为的评价,须知马涅利本就是以“革命先知”、“武装反抗先驱”自居的,他并不在乎当下的人怎么评价自己,而百年以后的评论才是马涅利真正在乎的。
然而,马涅利没死成,在他被蒙上双眼,即将陨命的千钧一发之际,国王的赦免令被传达,马涅利改判终身监禁——惊魂未定的马涅利还没听清广场上“国王万岁”的呼声便被带到了监狱里。从此,马涅利真正的痛苦炼狱开始了,他被独自囚于一间陋室,不能跟外界有任何接触,除了看守以外,也没有人跟他说话。于是,马涅利开始喋喋不休的自言自语,他开始一遍遍重复自己的身份:贵族、大学生,后来是冰淇淋小贩…… 没有人来探视马涅利,这才是真正的痛苦。为了革命的理想,马涅利已经割舍了所有的情感依恋——他没有友情,没有亲情,也没有爱情。
幻灭
马涅利度日如年的在监狱里苦熬——那段岁月对他就像一个世纪一样悠远。在这期间,神父嘲笑他,医生嘲笑他,监狱看守则像看怪物一样看着他整日滚来滚去。坦率的说,马涅利在监狱里这一段是比较乏味的独角戏——朱利奥·布洛吉的表演也很有点《荒岛余生》中汤姆·汉克斯的意思,但是桥段显然有些老套——不过对于“革命理想”的追寻,让马涅利始终没有放弃,他倒立、跳跃、大唱“圣米凯莱有过一只公鸡”,为的就是让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一个清醒的头脑,以便在时机成熟时大展拳脚。
终于,马涅利被告知要转往另一个监狱——这对多年不见天日的终身监禁犯人来说不啻于一次难得的远行,马涅利兴高采烈的踏上了转狱的旅程——导演有意让马涅利穿上了他入狱时的那件黄色大衣,而且让他通过水路转送——跟狭小、闭塞、压抑的囚室比起来,开阔得一望无际的亚得里亚海面显然给了马涅利以极大的心灵自由。押送马涅利的小船挂着一面红色的旗帜——在这东西的猎猎招展下,马涅利显得英姿飒爽。很快,他遇到了同样因为“革命行为”而被捕的一群年轻人,此时,马涅利觉得自己的“革命前辈”形象立马高大起来,他开始大段大段的阐述自己的革命理念……
然而,马涅利想错了,时过境迁,他当年的“革命壮举”不仅不被认可,反而被认为是给革命造成了损失,年轻人们不停的讽刺、贬损着马涅利。不堪其辱的马涅利忍无可忍,最终纵身一跃,在亚得里亚海的蔚蓝海水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马涅利当然是个悲剧,这悲剧的根源就在于现实和理想的格格不入。马涅利不是个胆小鬼,但他却无法相信自己曾不惜付出生命追寻的东西在后人看来只是个笑话——不过这其实并不稀奇,如果你看看历史,就不难发现人们思想变化之快,中国人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眼下还不用三十年,只需寥寥数年,原有的理想、价值、信念便会顷刻间荡然无存。在我们并不漫长的历史中,有多少当年的慷慨悲歌变成了现今荒诞不堪的坊间笑柄?
苟活的人们,甚至都不愿忏悔,而既不愿苟活又不愿忏悔的马涅利,只得自戕以求心静。
导演塔维亚尼兄弟是意大利的著名导演,他们合作拍摄过一些反映意大利左翼激进运动电影,包括了它的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而塔维亚尼兄弟的风格明显地带有意大利人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们把原著中神秘主义的内容剔除了。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往往通过对话和自言自语直接表达出来,气氛渲染和细节刻划都是轻描淡写。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Ager Cinematografica [意大利]
Radiotelevisione Italiana (RAI) [意大利]
上映日期: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 (细节)
西德 West Germany 1972年6月 .....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法国 France 1973年5月10日 ..... (Paris)
意大利 Italy 1975年3月5日
影片评论
这只公鸡或许可看做是1880年前后意大利的无政府主义革命者朱利奥·马涅里,当他试图在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小镇通过“行动的宣传力量”唤起一场农民起义时,他穿着一件颜色鲜艳的红色大衣:在经过十年的监禁以后,在转往另一监狱的途中,他依然紧裹着这件颜色业已泛黄的大衣,似乎试图以此抓住这些年来依靠幻觉而不曾失落的巨大的激情。
整部影片被分为整齐的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利奥·马涅里和其十来个同伴在小镇发动革命的经过,当他们不慌不忙、以散步的从容走在阒无一人、风光优美的小镇上时,谁也看不出来这是一群革命者。因为小镇居民的冷漠,他们的革命因此成为荒谬舞台上的独角表演。塔维亚尼兄弟始终以一种冷静的节制掌控着影片的节奏,因为舞台的布景太过于华丽,或者是小镇的风光太过于优美,使得仅有的一点流血都显得那么的虚幻和不真实。
第二部分是利奥·马涅里单独监禁的十年岁月。孤独使他濒临疯狂,而他不得不同这种疯狂做斗争。为了使大脑不至于衰竭,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作息制度。没有书看,没有纸张能在上面写字,没有一个能与之谈话的人,他只能自己一人分饰多种角色——他的革命伙伴,他自己,一遍又一遍地温习过往的人生和革命生涯。他演练算术,锻炼身体,为了咽下这些年来没有一丝变化的食物:灰色的汤汁,硬得起壳的面包,他不得不每天在大脑里编造出不同的美味,一边想象这些美味一边将难以下咽的食物吞下去。正是依靠这种制造幻觉的毅力,他保存了体力,同时战胜了疯狂。
第三部分是利奥·马涅里在单独监禁结束后被押往集体牢房的路上,这也是全片最为精彩的部分。马涅里坐船经过威尼斯的内海——灰色的水面不断地向前延伸,而威尼斯的建筑始终在空阔的远方若隐若现——这似乎是一个无休无止、永不结束的过程,并同前一场景监狱的封闭形成了对比:封闭是为了保存,而此刻的看似敞开意味着进一步的孤绝。
十年的孤独后,马涅里终于遇到了一群刚被捕的年轻的社会主义者。这让他欣喜若狂。当他激动地喊出自己的名字时,他们却抱着漠然的态度。后来,一个领头的年轻人以谴责的口吻对马涅里说,你已同外界隔绝得太久,太不了解现实;你原先的伙伴们如今都有了体面的职业。至于你,过去的革命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原本没有错,但工业化已改变了世界,农民不再需要土地,他们只需要进城。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已行不通。他们认为正是马涅里之流让工业化迟来了15年。
突如其来的打击让马涅里目瞪口呆,在这冰冷而望不到头的水面上,他甚至感到比在单人牢房时更加孤独。他曾经对整个世界呼喊出他的激情,但眼下,这整个世界却将他无情地抛弃。但这还不是最后的打击。自尊让马涅里竭力保持镇静,毕竟他还有着他的骄傲。这时,社会主义者中的一个法官的女儿试图同她的爱人呆在一起,为了不让马涅里船上的狱警看见,那个领头的社会主义者便对马涅里打着手势,让他站到可以遮挡狱警视线的地方。马涅里误以为这群社会主义者终于觉悟了,将要采取行动,他们在要求他一齐配合。于是,他走到押解他的狱警的身后——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出现了:在整部电影中,革命者利奥·马涅里都很严肃,既没有愤怒的扭曲也没有高声的大笑,但这时,他却像一个小丑一样挤眉弄眼起来,他似乎一下子活过来了,但生机的注入却使得他格外滑稽。他不停地打着手势,年轻的社会主义者也不停地打着手势,但他们都完全会错了意。在终于领悟到这不过是一个误会时——那群年轻的社会主义者又回复到死气沉沉的状态中去了——马涅里吹起了口哨以掩饰自己的悲伤,尖锐的口哨声在水面上是那么荒凉寂寞,最后,好汉马涅里再次将红色的大衣扣好,系紧腰带,裹紧自己的身体,慢慢地在船头上躺下,突然,他一翻身,落进了水中,或许是羞愧,或许是愤怒,或许是最终的失落。
大众评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2 02:01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