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若瑟女校于1914年由圣芳济圣母会创办于大法国路(今解放北路)。圣若瑟女校的创办,渊源于汉口教区田瑞玉主教为继续完成他的前任主教的计划,即:“就是要把教区所有慈善教育事业,或借以完成,或另行新创,以发挥意国方济各会在传教事业上的最高效率”。
圣若瑟女校于1914年由圣芳济圣母会创办于大法国路(今解放北路)。1918年迁移到杜总
领事路(今和平路)与威尔顿路(今承德道)拐角处。1923年在贝拉扣路(今和平路至南京路的哈尔滨道,十一中校址)建成新校舍,为砖木结构三层楼房并附有半地下室。
学校分法文班与英文班。法文班包括
幼稚园、预备班、中级和高级班;英文班包括幼稚园、初级班、文法班和高级班。该校1914年只有46名走读生,14名寄宿生,到1925年则有200名走读生,50名寄宿生。1951年政府接管该校,更名为
天津市第四女子中学。
1911年,意大利籍主教田瑞玉向
意大利加偌撒修女院院长柏博爱修女发出邀请,来
武汉办学。圣若瑟女校的创办,渊源于汉口教区田瑞玉主教为继续完成他的前任主教的计划,即:“就是要把教区所有慈善教育事业,或借以完成,或另行新创,以发挥意国方济各会在传教事业上的最高效率”。
圣若瑟女校起初设在原汉口特三区鄱阳街21号仁慈堂内(今市二医院住院部,已毁),分初级小学,高级小学二部。后来因开设中学部,校舍不够用,拟选新校址,以广纳学生就学。
1935年7月13日,汉口市市长
吴国桢签署政府训令,准于学校立案。学校全称为“私立汉口圣若瑟女子中学”。
圣若瑟女子中学有理化室、实验室、缝纫室、博物馆、图书室、美术室、音乐室、寝室、食堂、浴室。顶楼是修女住宿的禁区。一二楼教室的活动板壁加门。壁门底下有轴轮卡在铁槽上,可以调整教室的大小以适应班级学生多少。教学大楼楼板是夹三层,天花板和楼板之间夹沙灰层,用于隔音。
解放后,1952年,学校董事长陆德泽、
董事周纪良等人即向人民政府提出接管要求。当年8月,
武汉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派员正式接管了圣若瑟女子中学,定名为“武汉市第四女子中学”。
汉口府北一路长墩子一带环境清新,风景秀丽,圣若瑟女校大楼灰身红顶,十分幽雅,宏伟。大楼大门前两根水泥圆柱撑起一个5米见方的阳台,阳台两边,4根巨大的圆柱直顶4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