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延光,1951年生,陕西人。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68年赴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插队,1981年为《北京青年报》记者,1983年为《中国青年报》记者,现为该报摄影部主任、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1976年拍摄过“四.五”天安门事件,采访过老山自卫反击战、七届人大、11届亚运会、中共十四大、香港回归、98长江水灾、九届人大、广西边境大排雷、
悉尼奥运会、内蒙古大雁煤矿爆炸、新疆巴楚地震、北京SARS事件等重大新闻。获1986年度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称号。曾被评为中直系统先进工作者。三次获全国好新闻(中国新闻奖前身)摄影奖,一次获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九江决口8条消息),SARS病房(摄影专题)、生命备忘录(与王尧合作的冰点调查)被评为全国抗击非典优秀新闻作品。2003年被
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德艺双馨”优秀个人。2003年11月16日当选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副会长。
这样一个人或许可以继续坐主席台,继续充当被拍摄的主人公,而他也正好有这样的机会,但他很快便放弃了。在北京市团市委工作一年之后,他给自己找到一份差事,成了正在组建中的《北京青年报》的摄影记者,两年后移师《中国青年报》。与摄影的缘分同样来自1976年的天安门广场。摄影评论家曾经将这期间天安门广场上的拍摄当作“中国纪实摄影的序幕”,指出“不能让历史留下空白”,成了刚刚崛起的一代年轻摄影人的信念,贺延光则是其中推波助澜的主力。可惜的是,当年他在广场上的那些珍贵照片因为被捕,大多损失了。
如轻的摄影同行很少知道,贺延光的名字当年家喻户晓,并不是他拿着照相机四处寻找拍摄对象,而是他首先成为被拍摄的人。他本人是位赫赫有名的时代英雄。那是在1976年春寒料峭期间,他与工友们一道,亲手扎了一个大花圈送往天安门,他们是在广场上悼念周恩来总理的年轻人。不久后遭到整肃被关入狱,在牢房里经历了唐山大地震、毛泽东去世和抓捕“四人帮”。年底出狱时已经换了人间,却被告知“当年抓你是对的,现在放你也是对的”。两年之后的1978年,在拨乱反正的社会氛围中,他在崇文区手表壳厂被发掘出来,受邀去部队、机关、企业、大学各处做报告70多场,贺延光的事迹上了《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的整版,并配有大幅照片,一夜之间他成了全国著名的新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