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登城楼
唐代骆宾王诗作
《在军登城楼》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以对句起兴,写在深秋的一个清晨,诗人登上了广陵城楼,纵目远望,浮思遐想,然后写诗人对讨武战争必胜的信心。这首小诗,属对工整,语言朴实,音韵和谐流畅。
作品原文
在军登城楼①
城上风威冷②,江中水气寒③。
戎衣何日定④,歌舞入长安⑤。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军:指军中。
②风威:军威。冷:望而生畏的意思。
③水气:指杀气。寒:不寒而栗。
④戎衣:即军装。定:平定。
⑤歌舞:载歌载舞。长安:唐的都城。
白话译文
城上军威使人望而生畏,连江中的水都似乎杀气腾腾。
现在,我身穿军装准备战斗,等到平定了天下时,一定载歌载舞进入长安京城。
创作背景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 唐高宗去世,武则天把持朝政,废中宗(李哲)为庐陵王,立相王(李旦)为睿宗,重用武三思等人,排斥异己,刑法严苛,引起人民不满。不久被贬为柳州司马的李敬业提出“匡复唐室”的口号,在扬州起兵征讨武则天,一时响应者甚众,起兵十来天就纠集了十多万人,震惊了全国。被贬为临海丞的骆宾王也投奔李敬业麾下,任匡复府的艺文令,负责军中宣传工作。在此期间,他草拟了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讨武曌檄》),义愤填膺地历数武则天“近狎邪辟,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之罪。与之同时,写下了《在军登城楼》。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诗歌以对句起兴,“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两句写深秋景色,城上冷风飕飕,江中水气寒冷,好一派肃杀景象。诗句晓畅隽永,看似质朴平易不着笔力。诗人借用了《梁书·元帝纪》中“信与江水同流,气与寒风共愤”的典故,恰到好处地抒发了同仇敌忾的豪情与激愤。充分表现临战前的紧张、肃穆、庄严的气氛和将士们的进取、希望和信心。此二句营造一个“风冷水寒”的悲剧氛围,与“风潇潇兮易水寒”一样,给人以慷慨悲壮苍凉激越的感受。
诗的三四句写诗人对讨武战争必胜的信心。第三句诗“戎衣何日定”,以否定式表肯定,必胜之心力透纸背。这句诗借周武王讨伐殷纣王的故事隐喻李敬业讨伐武则天是以有道伐无道,说明“匡复”是正义的,顺应民心、天意的,因此也必定是会胜利的。诗的最后一句,“歌舞入长安”,水到渠成轻松自然地作了结尾,表现出诗人必胜的信念及勇往直前,不成功则成仁的彻底反抗精神和大无畏气概。
该诗工于用典且浑然一体,增强了诗的深度和概括力。这首小诗,属对工整,语言朴实,音韵和谐流畅。若将此诗的意境分而析之,不难发现,此诗所描述的是“风冷水寒”的清冷之境,而“戎衣歌舞”所体现的却是诗人的满腔热情和雄心,这一“冷”一“热”对比,映衬,赋予了此诗特有的魅力。
名家点评
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唐诗解》卷二十一:按:宾王与徐敬业起兵扬州讨武氏,州城临江,故叙景如此而冀其成功。然乏中流激楫意,竞以败亡。
明代诸生徐增《而庵说唐诗》卷六:李敬业同宾王在扬州时作也。扬州临江,登城楼则见水。“风威冷”,是言军容严整,杀气凛然。“水气寒”,是言敌人丧胆也。“戎衣何日定”,以敬业孤军而当武周全盛之力,非一着戎衣之可定。“歌舞人长安”,是冀功之成也。言外见臣子当枕戈待旦,激厉以图之,到得戎衣定之日,方可歌舞,不可便去放逸,以旦夕为乐也。有讽敬业意。
清代学者吴蜒《唐诗选胜直解·五言绝句》:徐敬业起兵,正秋风肃杀,故日“风威冷”。冬日水面有气,故日“水气寒”。“戎衣定”“入长安”,歌舞以庆太平也。惜哉不取魏思温之策,直取洛阳,卒至败亡耳。
清代学者黄叔灿《唐诗笺注》卷七:只看“歌舞”句,而在军中之苦均从反面托出矣。五字何等气魄!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40—684以后)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早年丧父,家境穷困。龙朔(唐高宗年号,公元661—663年)初,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后拜奉礼郎,曾从军西域,又入蜀从征云南。返京后,任武功主簿,转明堂主簿,迁侍御史。被诬入狱,遇赦后出为临海丞。为徐敬业草讨武檄文,讨武兵败,逃亡不知所终。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其为五律,精工整炼,不在沈、宋之下,尤擅七言长歌,排比铺陈,圆熟流转,或被誉为“绝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21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