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
袁花镇。曾用笔名梁真,与著名作家
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中国新诗第一人”,是“九叶”诗派的佼佼者。
1934年查良铮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谐音,得“
穆旦”(最初写作“慕旦”)之名。正如查良镛后来将“镛”名一分为二,成为“
金庸”。
《在寒冷腊月的夜里》以“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风扫着北方的平原” 为时空大背景,来抒发民族遭受苦难的痛苦之情。该诗从景物和人物两个角度,用了一连串的意象。景物方面,诗人描绘田野枯干、岁月尽竭、牲口憩息、小河冻结、寒风肆虐,仿佛历史同被屠杀的同胞的
鲜血一样凝固了,到处没有生机,没有活力;苍天仿佛被鬼子的
刺刀捅破,世界又倒退到冰川纪,没有温暖,没有欢笑。人物方面,诗人写了“在古老的路上”灯光映照下的“一副厚重的,多纹的脸”,饱经沧桑 的老人,还在寒夜里为生计奔波。“他想什么?他做什么?”“亲切的”、美好的梦想,却被现实的“吱哑的轮子压死”在路上。 诗人还写到了孩子:在寒风的怒吼下,“谁家的儿郎吓哭了, 代哇——呜——呜——”,在这寒夜里,孩子的哭声更加衬托出寒夜死一般的静寂。在日寇的铁蹄下,人民的苦难通过这一老一少两个意象充分展示出来。诗歌结尾处描绘的意象可谓意味 深长,“在门口,那些用旧了的镰刀,锄头,牛轭,石磨,大 车,静静地,正承接着雪花的飘落”,在静静的承受中,中华民 族实际上正孕育着撕破乌云的闪电和粉碎寒冬的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