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式窑洞,又名“地坑窑”,为窑洞式住房的一种样式。在冈地上,凿掘方形或长方形平面深坑,沿坑面开凿窑洞,内有各种形式的阶道通至地面上,如所在有天然崖面,则掘隧道与外部相通。流行于北方黄土地区。天井式窑洞是在平地上挖坑,深7米余,四周见方。然后在坑的四壁下部凿挖窑洞,形成天井式四方宅院。另从窑院一角的一孔窑洞内凿出一条斜坡甬道向地面,为住户进出之阶梯式通道。天井窑院内设置有出水通井,院内一般都种有高大树木,沿窑院顶部四周筑有带水檐道的砖墙。外地人又称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
宅院内有作粮仓用的窑洞,顶部开有小孔,直通地面打谷场,收获之时可直接将谷场的粮食灌入窑内粮仓,平时孔口置避雨席棚。宅院内有单独窑洞,可作鸡舍牛棚。天井窑院还有二进院、三进院等,即多个井院的组合。进入村内,只闻人言笑语,鸡鸣马欢,却不见村舍房屋,所谓“进村不见房,见树不见村”。
陕西考古工作者在
西周王朝的发祥地
岐山县,发现一处距今约五千年的天井式窑洞院落遗址,内有天井、窑洞、火塘等。有关专家称,这处天井式窑洞居住院落属于龙山时期,设施完善、保存完整,在关中地区尚属首次发现。
岐山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文物资源丰富,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二00八年九月,此间考古工作者进行文物勘探时,在周公庙广场前两百米处,发现了这座遗址并开始发掘。由于在该遗址的上部,发现有比它更早的仰韶时期的灰坑,这个遗址位于仰韶时期的灰坑之下。按照常规,龙山人的遗存只能叠压在或者打破仰韶人的遗存,加之关中地区很少发现同类遗存,因此,对遗址性质难以定论。
随着发掘工作的展开,在仰韶时期的灰坑之下,具有龙山文化典型特点的石器、陶器,草拌泥糊着的墙壁,生火取暖和做饭的火塘、火灶……一座距今近五千年的先民居住生活的场景,完整地展现出来。
该院落南北宽四米,东西长不足二十米,近八十平方米,坐北朝南。院落内的地面上分布着柱洞。正面是两座大小相同的窑洞,窑高两米左右,面积大约有十多平方米。地面用火烧烤过,上面涂抹有白灰。窑洞内壁平整,墙壁上一米高的白灰涂抹得整整齐齐。整个遗址内共发现了一个火塘,四个壁炉式火灶,其中一个火灶位于北边的窑洞内。还有一个存放火种的小地窝,位于东边窑洞的一侧。在庭院一侧发现了制作精美的石器、陶器。石器包括石铲、石凿、石刀,陶器有盘、罐等。
豫西的天井式窑院,以
河南巩县等地尤其典型。这里北临滔滔黄河,南依巍巍嵩岳,林茂草丰,伊洛河横贯东西。这样一个富饶的黄土丘陵区,为豫西人提供了特殊的穴居条件。人们利用这里黄土层坚硬深厚的自然优势,挖掘了借以栖身的黄土洞。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诞生在巩县城东南窑湾笔架山下的一孔窑洞里。直到当前,这里还仍然保持着这种上古时代的
穴居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