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分异规律(rule of territorial differentiation)也称
空间地理规律,是指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
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是在人们认识自然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并加深认识的。
古希腊的
埃拉托色尼根据当时对地球
表面温度的纬度差异的认识,将地球划分为5个气候带,是最早对气候分异规律的认识。中国2000多年以前的
《尚书·禹贡》据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将当时的国土划分为九州。这是中国最早对地貌分异规律的认识。19世纪德国A.von洪堡经过
实地考察,研究了气候与植被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19世纪末,
俄国В.В.
道库恰耶夫以
土壤发生学观点进行
土壤分类,并由此创立
自然地带学说,同时指出它对地表各种
自然现象的普遍意义。随着对陆地表面的分异现象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许多自然地带是
不连续的,大的山系、大的高原还出现
垂直带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除了
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外,还有
非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在起作用。
影响
地域分异的
基本因素有两个:一是地球表面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带性, 即
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
地带性因素;二是地球内能,这种分异因素称为非纬度地带性因素 ,简称
非地带性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在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新的地域分异因素 ,叫派生性分异因素 。在这里,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的作用大致均等,很难分出以哪种因素为主 。在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作用的背景下,还存在着使自然地域发生局部的中小尺度分异的因素 ,这类因素称为局部的地域分异因素。在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 、派生性地域分异因素和局部的分异因素的作用下自然地理环境分化为多级镶嵌的物质系统, 形成了多姿多彩的
自然景观。
对地域分异规律研究的明显趋势是确定不同规模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其作用范围。
苏联学者把
地带性规律分为两种规模:延续于所有大陆、数量有限的总的世界
地理地带和在主要世界地理地带以内形成的局部性纬度地带。英国学者在
自然地理研究中提出全球性规模的研究、大陆和区域性规模的研究和地方性规模的研究。一些中国学者认为地域分异规律按规模和
作用范围不同,可分为4个等级:
③区域性规模的地域分异规律。其表现是于湿度省性(又称经度省性)和带段性,如在温带大陆东岸、大陆内部和大陆西岸分布不同的区域性地带。
垂直带性也是区域性的分异规律。
④地方性的
地域分异。有两类:一是由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和
地下水埋藏深度的不同所引起的系列性地域分异;二是由地方地形的不同所引起的坡向上的地域分异。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是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 ,它们控制和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
大尺度分异 。
地带性分异规律是俄国著名地理学家 B.B.道库恰耶夫于 19 世纪末发现并揭示出来的 ,其要点可以概括为:①
太阳辐射能是
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②由宇宙-行星因素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
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③带和地带只在理想情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④客观上应存在除地带性规律以外的另一种规律。
非地带性是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
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运动、
岩浆活动等决定的
自然综合体的分异规律。海陆分异,
海底地貌分异,陆地上大至沿海-内陆间的分异、小至
区域地质、地貌、岩性分异,以及山地、高原的垂直分异,均属非地带性分异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