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波浪运动是造成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的一种运动,也是波浪状镶嵌构造的运动形式。根据地壳运动的发展历史和构造地貌形态可以看出,镶嵌构造进行着规律性的差异运动。如一个构造带或结构面两侧的地块可以发生上下摆动或左右扭动,或前后推挤。构造带本身的类似蚕行式屈伸是上下摆动,类似蛇行式蜿蜒是左右摆动;地块与构造带之间的相对胀缩属于前后推挤,可以比作蚯蚓蠕行。上下起伏和左右摆动都属横波,前后胀缩则是纵波,它们都是有规律的波动形式,称为地壳波浪运动。不同形式的地壳波浪运动,造成各种类型的地壳波浪。如夹在镶嵌地块之间的构造带,在地壳的波浪运动中(包括横波和纵波),是应力集中的敏感支点带,往往形成上升的波峰带,而其两侧的镶嵌地块则成为相对下降的波谷带;但在断层两侧的地块,可以是一侧上升为波峰,而另一侧相对下降形成波谷,造成地垒一地堑构造;又或因地块本身的翘倾运动,使地块一边或一端翘起,形成波峰,另一边或一端倾下,形成波谷,构成半地垒一半地堑构造。从表面现象看,地壳的波浪运动有垂直的和水平的两种形式,但其实质都是作水平传播的。
地壳波浪运动及其特点
自地球出现地壳以来,地壳就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通过各种运动,地壳由滕胧软弱的状态逐渐变为这样分化显著,构造复杂,刚性较强的壳体,由以波浪运动方式为主的塑性形变,逐步发展为以断裂为主的地壳波浪形变阶段。地壳的这种运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演性。所谓波浪运动,是指地壳在地球动应力场和岩石静压应力场(重力场)的联合作用下,所发生的地壳单元体的整体运动和单元体的形变。其形变是指某一单元体在相邻单元体的作用下,由边缘开始形成的相对隆起和沉降带,逐步向单元体另一侧或单元体内潮进的形变过程。其产物是波峰带波谷带构造系列(简称为波列)。它是一种具有一定时空关系的三维运动。单元体内的这种波浪运动严格受单元体边界条件(单元体形态、接触面及作用力束)的制约。地壳的波浪运动具有时间上的阶段性、不可逆性和周期性及空间上的连续性、潮进性和迭加干涉性。因此,也就决定了波列有许多特点。例如,波列分布的区域性,波峰带、波谷带、断裂带等的近等距性和岩浆岩呈近等距条带的分布等。由于潮进力作用,波列往往不对称。波浪运动的迭加干涉,使波谷地块相对稳定,波峰区带相对活动,使同一地区的构造隶属关系具有多重性.
中国地壳波浪运动的阶段划分
在中国地壳的形变史中,总体可分为五大阶段;即地壳初始阶段、纬经波浪运动阶段、古地中——华夏波浪运动阶段、地中——外环太波浪运动阶段和喜山——环太波浪运动阶段。上述阶段的划分,主要是根据下述四个方面:
1)地质体分布,古老地层往往沿纬向和经向出露;地质单元的形成与分布,如中国古老的地质单元——东北区、华北区、华南区等;侵入岩带表现为:元古代以前的大多分布在纬经波峰带J晋宁期、加里东期和海西期的分布于古地中和华夏波峰带,喜山期的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波峰带和台湾波峰带。岩浆侵入岩的这种时空分布规律,无疑是波浪运动阶段性的反映。
2)宏观构造形迹:前古生代的深断裂均展布于纬经波峰带;古生代断裂展布于古地中,华夏波峰带;中新生代断裂多数分布于地中、新华夏波峰带或者平行予这两组波列的走向.这也说明了断裂是波浪运动的伴生产物。
3)宏观地貌;如纬经向展布的阴山——天山、昆仑——秦岭,斜向的婆罗科努山——祁连山——大别山等。
4)诸如传统的构造阶段和旋回的划分,构造带的研究成果,地质力学的构造体系研究成果,膨胀说所提出的在地壳刚化后,分别于太古代、晚元古代和中新生代、所发生的三次大规模的地球膨胀等,对阶段的划分,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中国地壳波浪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中国及其邻区,在古老的波浪运动劳亚地壳单元体和冈瓦纳单元体的相互作用下,所产生的南北潮进的经向波浪运动,于太古代开始,至晋宁运动结束,形成了横亘亚洲的纬向波列。亚洲地层的分带提供了这种佐证。中国境内的阴山——天山、昆仑——秦岭和南岭三条波峰带,横亘于中国的北部、中部和南部,从而使中国地质发展出现了南北差异。大约在太古代末期或早元古代早期,在太平洋地壳单元体的作用下,发生了由东向西潮进的纬向波浪运动。形成了迭加于纬向波列之上的经向波列。从而构成了控制中国昂毕宙地履发展的古老波网格架。晚元古代末期地球膨胀(表现为晋宁运动),“大陆”解体,形成了中国、印巴和太平洋地壳单元体“品”字型状态。从而使中国地壳开始受印巴、太平洋单元体的作用。地壳形变也进入了古地中——华夏波浪运动阶段。两组波浪运动的干涉,形成了北西向古地中和北东向华夏波列干涉网。大约到印支运动时期,地球再次膨胀, “大陆壳”开始漂移“,单元体之间的作用力发生了改变。中国壳块的运动进入了地中——外环太波浪运动阶段。形成了地中波列和中国十分醒目的北北东向新华夏波列。在第三纪,开始了喜山——环太波浪运动阶段。这个阶段的产物只有喜马拉雅波峰带和台湾波峰带比较特征。经过多阶段波浪运动的中国地壳,形成了当今波列迭加干涉的波列网。
对煤炭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中国煤炭资源极为丰富。主要形成于石炭二叠纪、三叠纪、早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和第三纪等地质历史时期。分布十分广泛。从成因上讲,煤炭的形成与分布严格受成煤环境和构造条件的双重控制,而这两种因素正是波浪运动的产物和表现。所以说,波浪运动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古老的纬向波浪运动所形成的天山——阴山、昆仑——秦岭和南岭三条纬向波峰带,构成了区划古气候的天然界限。纬经波浪运动的迭加,形成了中国的地质构造单元。构成了几大聚煤区(东北、华北、华南和西北及滇藏聚煤区)。 ‘古地中——华夏和地中——外环太波浪运动,导致了中国聚煤中心从老到新的迁移。古老的石煤形成于华南区,石炭
二叠纪聚煤中心转移到了华北区}早中侏罗世位于西北区,到晚侏罗世聚煤中心移至东北区。随着新华夏波浪运动的发展,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含煤盆地表现的自西向东依次发育的时空规律也很特征。在煤田预测中,我们还发现各级次波列有一定的挨次控煤作用。纬经波列控制着聚煤区的时空分布;斜向波列控制着含煤盆地的形成与分布;盆地内更次级波列控制了寓煤带。譬如中国东北聚煤区大兴安岭西坡侏罗纪的含煤盆地呈北东向成排,北北东向成列的规则网格排布。霍林河煤盆地,其内发育的北西向基底隆起,使北西向延长的富煤带在北东向呈近等距分布。
总之,地壳的波浪运动是地壳运动的主要方式。它控制着中国地质的发展和矿产的形成与分布,因此,进行地壳波浪运动学说的研究,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