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镜像
郑文光创作的科幻小说作品
《地球的镜像》是郑文光创作的100万字的科幻小说。该小说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
作品引言
远远望去,这个星球是黄色的,就像一只柠檬浮现在紫黑色天鹅绒般的宇宙空间。因此,“探索号”上的宇航员们以为它上面只是一片裸露的沙漠。当宇宙飞船接近它时,才发觉到,这个星球有一层稠密的、黄色的大气,微微发绿的云块就像一个个岛屿那样;漂浮在大气的海洋之上......
作品赏析
我们在科幻创作中,总是无法回避这样一个话题:外星人究竟比我们发达多少、先进多少?在他们的眼中,我们究竟是可以平等交流的宇宙朋友,还是可以侵略杀戮的征服对象,抑或是——一种试验品,一种可怜的低级动物,根本不屑与之交流的低等生物?或许,外星人一直在把我们当作这样的低级生命进行观察,就像我们观察蚁穴一般,而我们却恍然不觉,还在洋洋自得的以万物之灵自居。郑文光的《地球的镜像》,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主题。文中的宇航员们探索到了一个与地球极为相似的行星,将其命名为uiqid,即将“地球”的拼音倒过来,意指地球的镜像。宇航员们对这颗星球展开了调查,发现了许多植物,但却没有什么文明的痕迹。一行人继续寻找,终于找到了一处隐秘的洞窟,里面藏满了各种全息电影,但是这些电影播放开来,人们才发现所有的影像都是关于地球的,看来一定是是外星人拍摄的。宇航员们在震惊中观看了下去,发现这里面绝大多数都是反映人类的野蛮、凶残、贫困、饥馑、愚昧的画面,给人的感觉仿佛是被塞进了大铁笼子里,然后被赤裸裸的示众。显然,外星人更多的是从这些方面了解地球人,以至于根本不愿意与地球人会面。地球人一被探知到可能踏上这颗星球,它们便毁掉了自己的文明,宁肯离开自己的家园,也不愿意与地球人会面。文章的结尾,人们一起讨论为什么外星人会选择离开,得出了这样的推测:或许外星人是担心被野蛮的地球人侵略,因为历史上被野蛮民族征服的文明屡见不鲜。显然,对于一个先进文明来说,与落后文明打交道是一件很头痛的事情。或许对方会贪得无厌的索取,或许对方会起歹心,谁知道呢?反正惹不起,躲得起。外星人走掉了,却把疑问留给了地球人。事实上,在这篇小说里,外星人几乎就扮演了上帝的角色。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丑恶、一切蒙昧,都在外星人的全息镜头下展露无疑。我们的确就像蚁穴里的蚂蚁一般,忙忙碌碌,自以为是,结果不过是一堆试验品,被别人放到显微镜下仔仔细细的观察。这种感觉实在让人不寒而栗。有意思的是,宗教理念里的上帝的眼里看到了人类的无穷苦难,却从来不出手加以拯救。科学幻想中的外星人居然也是如此,只是不动声色的观察,丝毫不加干涉。不知道郑老师写这篇小说的时候,头脑里是否想到了上帝。关于地球文明与外星文明的接触,还有作家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任何一个文明,都应该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独立发展,先进文明所作的仅仅是监视,而不是参与、指导。这种理念在刘慈欣的《乡村教师》和《朝闻道》中都有所体现。当然在这两篇小说里,地球的处境也忒惨了点,几乎被整个排斥在银河系文明之外。不过话说回来,对于一个还根本无法理性的驾驭科学的文明来说,交给他们太高的科学,本身恐怕不是一种幸福,而是灾难。纵观科幻史上关于人类与外星生命的接触这一主题,悲观的居多,乐观的居少。虽然也有《第三类接触》这样的名作,但是大家一提起外星人,想的更多的似乎是《大战火星人》这种类型的表现侵略主题的作品。总而言之,人类对于比自己先进的文明,总是不自觉的抱有恐惧戒备的心态,这和人类文明中弱肉强食的观念无疑是分不开的。眼下郑文光虚构的外星人居然害怕起地球人来了,也不知道咱们应当自豪呢还是应当悲哀。读《地球的镜像》的时候,一不小心联想到克拉克的经典名著《与拉玛相会》 。拉玛是如此的结构精巧,浑然天成,它的主人却无论如何也不肯露面。一直到拉玛离人类而去,我们还是不知道它的身份,它的来历。在这一点上,咱们的外星人似乎都是相通的。没有一点神秘色彩,怎么能叫做外星人呢。
作者简介
郑文光
2003年6月17日,著名科幻作家、科普作家郑文光离开了人世。郑文光的一生是为中国科幻和科普事业奋斗的一生。他去世的消息在互联网上一传开,当天就有人建立了郑文光网上纪念馆。新浪网在发表了有关郑文光去世消息之后,网友的感叹言论迅速达到数百条。多数人是向郑老的离去致敬的。许多人提到了名著《飞向人马座》对他们的影响。一些网友还说,正是阅读了郑文光的作品,才使他们最终选择了科学事业。郑文光1929年出生于越南海防。早在11岁上,他就创作了第一篇抗日杂文。随后,他在一篇题为《别了,海防》的文章中,声言一定要回到满目疮痍的祖国去。他从此开始了在东南亚地区的漂泊,靠创作散文、杂文和科学小品和在学校教书为生。在这期间,他结识了秦牧、曹日昌等文学和科学界的名人,并受到共产党的思想影响,参加了进步活动。上世纪50年代初,得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之后,郑文光激动异常,他立刻寻找机会,回到了祖国。他来到首都北京,进入了中国科协科普局,担任《科学大众》杂志的编辑。在这期间,他与高士其和一些著名科学家都有接触,他还自学了俄文并多次到各地为学生和群众进行天文学科普讲座。1954年,郑文光发表了被认为是新中国第一篇完整意义上的科幻小说——— 《从地球到火星》 ,受到了读者的强烈欢迎。《从地球到火星》的成功,为郑文光打开了通向科幻文学的大道。1956年,他的《火星建设者》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之后,送到1957年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还获得了科幻大奖。这是中国科幻作品获得过的惟一世界级奖励。郑文光不单单创作科幻小说,还创作各种各样的科普作品。他的科学文艺读物文笔优美,构思独特。1955年出版的《飞出地球去》,曾经获得青年读者的交口称赞,其中的《宇宙中有些什么》,还被选入全日制初中课本。1957年创作的科学家传记《火刑》 ,以华美的笔触和人道主义的手法,将大科学家布鲁诺为真理而死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该文迅速被选入全日制中学教材。此外,郑文光还创作过童话。1959年,郑文光调入中国作家协会,担任《新观察》和《文艺报》的编辑,并随远洋船到达西沙群岛,写下了许多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散文和科普作品。1976年,曾经受过天文学教育的郑文光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进行天文学史研究。在这期间,他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了《康德星云说的哲学意义》 、 《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和《中国天文学源流》等专著,有些还获得了科学院系统的奖励。粉碎“四人帮”后,郑文光再度回到文学领域。1978年,他出版了长篇科幻小说《飞向人马座》,这部划时代的杰作,使人们看到,中国科幻小说已经走出了儿童文学和科学普及的领地。该书获得了当年的全国儿童文学奖。此后,郑文光放弃了其他工作,专攻科幻创作。他出版了4本长篇小说和多部中短篇小说。其中,长篇小说《神翼》获得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短篇小说《地球的镜像》由于将科幻小说与社会分析相互结合,受到了读者的青睐,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他还与童恩正、叶永烈、金涛等共同构筑了科幻文学突破科普,走向“剖析人生,反映社会”的全新道路,为中国科幻小说最终进入主流文学领域,进行了良好的理论准备。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郑文光大胆实践,创作出《命运夜总会》 、《星星营》、《史前世界》等优秀作品。他还在动物科幻小说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可惜的是,1983年4月郑文光患脑中风,再也不能创作了。郑文光的创作生涯,给中国科普带来了如下贡献:首先,他倡导的以文字的美感书写科学和自然美丽的做法,给中国科普作品的文学档次提升,带去了良好的影响。其次,郑文光认为,科普作品应该讴歌伟大的祖国,应该让青年喜爱科学,喜爱大自然。第三,郑文光和童恩正等大胆地将科幻作品与科普作品分离开,并热切地通过理论和实践去寻找科幻读物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为科幻小说在中国语境中的全面突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种将科普与科幻读物分开的想法,不但对科幻文学的繁荣带去了好处,也为中国科普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帮助。第四,郑文光不单单自身创作,他还大力地推广科普和科幻事业,关心、扶持青年作家的成长,几乎所有有成就的青年作家都曾经受到过他的邀请并曾经与他畅谈。郑文光的最后20年,是与疾病斗争的20年。他留下了45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科幻小说大约在100万字左右。这些作品,为研究一位新中国科幻的奠基者、科普创作的积极分子提供了良好的资料来源。据悉, 《郑文光传》也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5 08:48
目录
概述
作品引言
作品赏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