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胆草
菊科地胆草属植物
地胆草是菊科地胆草属直立草本植物。根状茎平卧或斜升;茎二歧分枝,前端钝圆,基部渐狭;茎生叶少而小;头状花序,多数密集成复头状花序,花期7-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2月。形似草鞋,故也称作“草鞋底”。
植物学史
地胆草形似草鞋,故也称作“草鞋底”。
形态特征
根状茎平卧或斜升,具多数纤维状根;茎直立,高20-60厘米,基部径2-4毫米,常多少二歧分枝,稍粗糙,密被白色贴生长硬毛;基部叶花期生存,莲座状,匙形或倒披针状匙形,长5-18厘米,宽2-4厘米,顶端圆钝,或具短尖,基部渐狭成宽短柄,边缘具圆齿状锯齿;茎叶少数而小,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向上渐小,全部叶上面被疏长糙毛,下面密被长硬毛和腺点。
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或枝端束生的团球状的复头状花序,基部被3个叶状苞片所包围;苞片绿色,草质,宽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1.5厘米,宽0.8-1厘米,顶端渐尖,具明显凸起的脉,被长糙毛和腺点;总苞狭,长8-10毫米,宽约2毫米;总苞片绿色或上端紫红色,长圆状披针形,顶端渐尖而具刺尖,具1或3脉,被短糙毛和腺点,外层长4-5毫米,内层长约10毫米;花4个,淡紫色或粉红色,花冠长7-9毫米,管部长4-5毫米;瘦果长圆状线形,长约4毫米,顶端截形,基部缩小,具棱,被短柔毛;冠毛污白色,具5稀6条硬刚毛,长4-5毫米,基部宽扁。花期7-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2月。
近种区别
该种与白花地胆草(学名:Elephantopus tomentosus L.)、假地胆草属植物假地胆草(学名:Pseudelephantopus spicatus (Juss. ex Aublet) Gleason)较为相似。其主要区别为:白花地胆草比该种株高,一般为80-100厘米,或更高,基部多分枝,花带白色;假地胆草株高60-100厘米,同样普遍比该种株高,且叶近无柄,稍抱茎,全缘或具疏锯齿。
产地生境
广泛分布于美洲、亚洲、非洲各热带地区;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及云南等省区。常生长于开旷山坡、路旁、或山谷林缘。
繁殖方法
播种
播种前将种子翻晒1-2天,选择管理及排灌方便、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层较深、肥力较高、土质较疏松、湿润的地块作苗床,于4月中下旬播种,播前结合翻耕每亩施腐熟栏粪肥约2000千克或商品有机肥200千克,敲碎土块,整成连沟宽1.3米左右的微弓型苗床。如遇苗床土过于干燥时,可每亩施人粪尿250-300千克或沼液400-500千克对水浇湿苗床,待露干后播种。每亩播种量1.5-1.75千克,与约7.5千克细泥拌匀后,均匀地撒播在苗床上。
分根
秋季挖取地胆草地下根茎,注意不要损伤萌芽,将根茎剪成带有3个萌芽以上的茎段,连同须根将其埋入经翻耕、施肥、整地的苗床里,或将2-3段的根埋栽于种植穴中,埋栽后注意保持土壤湿润,之后做好抗旱护苗、排水防渍、防除草害等工作。埋栽于苗床的,待翌年根茎苗萌发长至5-6叶时起苗移栽;埋栽于种植穴的,待根茎苗萌生后,加强后续管理即可。
扦插
于6-7月、在植株花芽分化前,选取健壮株,剪取枝条,去除顶端幼嫩部分,剪成每段为3节的扦插穗,将其扎成小把,用“5号生根粉”配制成25毫克/千克的蘸根液,将其下端浸蘸5-10分钟后,将扦插穗按行株距8厘米×(6-4)厘米扦插于按育苗移栽规范要求整好的苗床上。栽插后立即浇水,以利扦插穗与土壤紧密接触。在栽插后20-30天,架设支架并覆盖遮阳网,同时注意保持土壤湿润,及时做好抗旱护苗及排水防渍工作。此外,视杂草生长情况及时做好除草工作,以免发生草害,影响插穗成活和健壮生长。插穗培育至翌年萌发长出5-6叶时,便可起苗移栽。
栽培技术
种子直播
播后用精细栏粪肥:草木灰:细泥=3:2:5的细肥土覆土0.5-0.6厘米,以盖没种子为度。播后用稻草或遮阳网等遮荫4-7天,于播后10天左右出苗。育苗期间随时注意天气和杂草生长状况,及时做好抗旱护苗和除草工作。当苗长至3叶左右时进行1次间苗,删密留稀、去弱留壮,间苗后如遇干燥天气或肥力不济时,可用5%稀薄人粪或10%沼液水浇施1次。当苗长至5叶左右时即可移栽,为有利于幼苗根系带土,浇湿苗床露干后起苗移栽。
移苗定植
此方法适用于纯作栽培或于果、药园套种。播后注意保持土壤呈潮润状态,当苗长至约3叶时进行1次间苗,长至5-6叶时进行定苗,删密留稀、去弱留壮,如有缺穴,应选取壮苗进行补缺,以保全苗、匀株生长。定苗后随时观察种苗生长情况,按照苗弱浓施、苗壮薄施的原则,用5%-10%的人粪尿或10%-15%沼液水追施1次,尤其是对补缺苗要注意浇施稀薄定根水,以便成活。
植地选择
地胆草属野生植物,适生性较强,为追求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应选择管理及排灌较为方便或易于改良、土层较深、肥力尚好、壤质土、不受严重干旱影响、阳光直射不太强、较为潮润的田块种植为宜。同时,根据中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资源十分有限的现实,为缓解粮药用地矛盾,在实行地胆草人工栽培时,应注重发挥山地资源优势,尽可能选择山坡地、林缘地、旱坡地、疏林地、边角地、房前屋后空旷地、果园坎壁、林果园套种等进行种植。此外,地胆草栽培的目的是供于药用,为有效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种植地要求区域内植被保护良好、近处无污染源厂矿企业、土壤不受污染,空气及水源洁净。
翻耕整地
针对不同田块类型,其翻耕方式和方法不尽相同。
园地管理
种苗移栽后7-10天,在直播苗定苗时,应进行1次全园检查,如发现有空穴缺株情况,应及时选取预留壮苗进行补缺,补缺后用3%稀薄人粪尿或5%沼液水浇施根水,如遇晴热天气,最好遮阳2-3天,以利于幼苗成活、缩短缓苗期,促其赶上其它植株的生长进度,以保全苗、匀株生长。
在查苗补缺后15-20天,结合中耕除草,一般每亩施腐熟人粪尿500-600千克或商品有机肥100千克作促苗肥;到7-8月,每亩施商品有机肥150-200千克或三元复合肥50-60千克作壮苗肥;之后视植株生长和杂草生长情况,如遇草害较为严重、植株肥力不济时,于9月下旬至10月初每亩施商品有机肥100-125千克或三元复合肥40-45千克作接力肥;到冬季植株枯萎后结合清园,在畦面上每亩施农家有机肥1500-2500千克或商品有机肥175-200千克并覆土2-3厘米作越冬肥,以平衡养分供应,促进植枺健壮生长。
地胆草喜生长于潮润、凉爽的生长环境,在其整个生长期间,应根据园地位置通过引、蓄、提、挑等综合协调措施解决抗旱、农事作业用水等问题,并在低洼积水处和多雨天气做好清沟排水工作,以免造成浸渍危害。7-8月伏旱期,对阳光照射过于强烈而不利于植株生长的田块,可通过采取阳面挂设草帘或遮阳网等措施减少阳光照射,以减轻不利影响。为减少养分消耗,对不是留作种用的植株,到8月植株现蕾时应摘除其花蕾,以集中养分供应根茎,提高根茎产量。
采集利用
地胆草的采集加工,因不同的利用方式而不尽一致。供作种用的,于10-11月种子成熟期,采收果实晒干去杂后储存备用;供于药用的,一般于秋季采收,采收后全株去杂晒干,以供销售或储存备于药用;作分根繁殖的,于秋季采收,挖取其地下根茎,将其剪成具3个萌芽以上的茎段栽种繁殖;用作扦播繁殖的,于6-7月采收、在植株花芽分化前,剪取地上茎杆,去其顶端幼嫩部分,剪成具3节的茎段进行扦插育苗或栽种。
病虫防治
地胆草在自然野生状态下,一般少有病虫为害,但作人工栽培时,由于生长环境发生了一定变化,增加了病虫害发生几率。人工栽培中偶见发生的病虫害有褐斑病斑枯病、白绢病、花蕾蝇、蝼蛄、蚂蚁、蚜虫等。
由于地胆草人工栽培的目的是生产药材,对产品质量有严格要求,因此,为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在生产上应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致力于通过种植地域、地块的选择;落实生境调节措施,优化园地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增进系统稳定性能,保护利用天敌,发挥天敌的自然调控作用;加强栽培管理,实行间套轮作,合理肥水运筹,搞好园地卫生,减少病虫基数,造成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而抑制病虫发生的园地生境;推广应用“三诱”技术;加强病虫观察调查,及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在预计可能造成为害损失的情形下,于病害发生初期和害虫低龄阶段选用阿维菌素、芽孢杆菌、波尔多液、石硫合剂、农用链霉素、茶子饼或烟茎浸出液、植物茎杆灰等植物源、矿物源、微生物农药交替使用等综合措施,将病虫为害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地胆草根系有独特香味及功效,在中国南方民间多用作食材,被作为煲汤原料广泛使用。
药用价值:地胆草根系有独特香味及功效,地胆草主要以根部入药,味苦、性寒,具有清热、凉血、解毒、利湿的功效,用于治疗感冒、扁桃体炎、眼结膜炎、黄疽、肾炎水肿、湿疹、胃病、肝炎、肾炎和支气管炎等。地胆草又名土蒲公英,在中国岭南地区常被当作蒲公英入药。地胆草与蒲公英均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功效各有偏重,在临床药用中应慎重对待,明确分开,避免混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0 09:08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