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说中的大镜,可用以照见地下之宝。 北周 庾信 《
徵调曲》之五:“地镜堦基远,天牕影迹深。” 倪璠 注:“《地镜图》云:‘欲知宝所在地,以大镜夜照,见影若光在镜中者,物在下也。’”
2.谓地面的积水。《初学记》卷八引 南朝 陈 顾野王 《舆述志》:“
宋文帝 时, 青州 城南地,远望倒影如水,谓之地镜。” 唐 庾抱 《卧痾喜霁开扉望月简宫内知友》诗:“高高侵地镜,皎皎彻天津。” 唐 韩愈 孟郊 《秋雨联句》:“地镜时昏晓,池星竞漂沛。” 孙汝听 注:“地镜,地之积水。”
根据史书和文人墨客的记载,在青州城南面群山之间镶嵌着一个美丽的湖泊,史书上对她名字的记载是“地镜”,通俗地称她为地镜湖。南北朝时期,根据《宋书·本纪第五·文帝》的记载写道:(元嘉二十五年)冬,
青州城南远望,见地中如水,有影,谓之“地镜”,此处的元嘉二十五年就是公元448年,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了。当时的刘宋政权在
宋文帝刘义隆的治理下,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史称“
元嘉之治”,青州城南出现的这道美景被认为是天降祥瑞,这一现象也浓墨重彩的写进了史书当中。这里所说的青州城,是指公元410年宋文帝的父亲宋武帝灭慕容氏南燕国后建立的东阳城,它位于南阳河的北岸。东阳城的南门南天门上向南面望去,一望平芜,地面似水,
劈山、
驼山和
云门山组成的三山叠嶂倒影其中,不能不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地镜的形成用现在物理学的光学原理解释大概就是镜面反射,就像是我们在盛夏的马路上看到远处像是一汪清水一样。或许当时的“地镜”当中还没有水,不能称为湖,所以才稀奇。后来,“地镜”二字也成了祥瑞宝镜的代指,到了北周时期,庾信《徵调曲》之五写道:“地镜堦基远,天牕影迹深”,这里引用的地镜的词源大概就是青州的奇异现象,唐朝的
韩愈和
孟郊联诗的时候写道“地镜时昏晓,池星竞漂沛”,孙汝听注释曰“地镜,地之积水”。《初学记》卷八引南朝顾野王《舆述志》当中对地镜的解释是“宋文帝时,青州城南地,远望倒影如水,谓之地镜”。可见,“地镜”二字作为地名是专用的,就是指青州城南的那片地方,不管是地面造成的光线反射还是指后来形成的那一泓湖水,是独一无二的。美丽的光反射现象是要各种条件巧合下才能形成的,怎么才能留住着道风景呢?是的,要有真正的水,三山才能倒映其中。后来青州的这片土地真正的形成了积水,在后来的青州南阳城的南门阜财门上面观看,一镜长悬倒映山色,水气氤氲,云遮雾绕,像是传说中的
蓬莱仙境,人们便沿用了她的原名“地镜”,此时地镜已经形成了湖泊。成了唐、宋、元、明历代青州不可或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称为“地镜倒悬”。试想一下,每逢晴空万里,从青州城内登高南眺,湖水如镜,云门山倒影其中,海蜃之气幻结掩映,楼台人物,依稀可辨,犹如蓬莱的海市蜃楼,怎么不为她陶醉。现在留下的诗词当中,直接描写“地镜倒悬”这一胜景的当属明代“海岱诗社”的陈经和明代的青州知府李本纬,陈经写道:“绿芜渺渺接孤城,一镜长悬远望明。高下倒凌山郭静,虚无遥映水云晴。疏林沓蔼青鸾舞,和气氤氲野马生。隐见地灵元不偶,还将消息问君平”,写出了一派世外仙境的景象。
明代的状元
赵秉忠在他归隐以后写的诗词《东郭别墅》中也有一句描写了地镜湖的美景,写道:负郭新耕季子田,栖迟丘壑已经年。云连北海天齐外,树绕南山地镜边。蕉梦未能忘畎亩,樗材自合卧林泉。草堂潦雨初收后,读尽南华秋水篇。
后来,或许是因为干旱的原因,或许是由于河道的变迁造成的湖水的外泄,地镜湖慢慢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了,成了南阳城外到南部的群山之间一小块低洼的平原,勤劳的青州人民在这里进行了开垦,碧绿的麦田,成片的葡萄园,满山遍野的
桃树、
杏树、梨树和山楂树,花开堆锦,村里的梧桐花、柳树、槐花一样美丽,微风徐来,随风舞动的麦浪能够让人们想起那一片碧绿的湖水。后来,湖床的北部由于附近的村民挖土烧砖瓦,成了很深的沟壑,人们叫它红土沟。雨季的时仍然积水,成了泥潭,附近的儿童在此嬉戏,地镜湖以另一个面貌深刻得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近年来,青州市政府重修附近的旅游景点,因地制宜,把原地镜湖湖盆南面的苹果园和北面的红土沟开辟成了新的湖泊,从远处的黑虎山水库调水,实现了此处和南阳湖等地的水系相连,新修的湖泊称为“龙潭湖”,附近进行绿化,依然美丽。她位于山东古城青州云门山风景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凤凰山下,由于
湖盆北面被挖土成了深坑,无法恢复原地镜湖一镜长悬的景色了,所以新湖分上下两湖,落差十余米,上湖之水流入下湖形成美丽壮观的瀑布,银练坠瀑布,浪花似飞溅。龙潭湖上湖主要的看点是倒映,她湖水清澈,倒影云门与凤凰众山,呈现出水连山,山连天的独特美景,下湖的看点是瀑布,湖边垂柳掩映,四周风景如画。湖边的花草树木,桃红柳色,让我们看到了地镜湖的重生。原地镜湖的旁边修建了
东夷文化广场,聚集了众多游人。让大家重新欣赏到了这一千年的古景——地镜倒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