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战,是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创造的一种使用地雷抗击敌军的巧妙方法。
1941年,抗日斗争形势异常艰难。侵华日军开始转变军事策略,在华北实施大规模的扫荡行动,企图摧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
抗日根据地。面对日军疯狂的
军事行动,抗日根据地军民展开了
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创造了地雷战、
地道战、破袭战等群众性的
游击战法,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抗战时期,
山东省海阳县的地雷战闻名全国。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海阳民兵共作战2000余次,毙伤俘敌1500余名,缴获各种武器600余件,涌现出县以上英雄模范500多名,其中赵守福、于化虎和孙玉敏3人还荣获“全国民兵英雄”的光荣称号。
1940年2月,日军侵入海阳县,很快占领了行村、大山所、鲁古埠和凤城等沿海村庄,并在那里建立据点。日伪军疯狂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
三光”政策,海阳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中共海阳县委积极发动群众,建立起青抗先、农民自卫团等抗日武装,配合主力部队、地方武装狠狠打击敌人。
1943年秋天,赵疃村民兵负责人赵同伦从区武委会领来了两颗地雷,他和赵守福等民兵凑在一起研究出拉线、绊线等几种埋雷方法。10月初的一天,200多个日伪军出来抢粮后,从赵疃西大道回据点,赵同伦率领赵守福等提前在路上埋下两颗绊雷,一下炸死13个敌人,民兵们心里乐开了花,都盼望上级多发一些地雷。可是,那时八路军兵工厂的条件很差,地雷生产远不能满足需要。赵守福他们日夜琢磨,根据放炮打石头的原理,很快研制出一颗“石雷”,经过试爆,效果很好。于是,他们就地取材,把漫山遍野的石块利用起来,制成各种拉雷、绊雷、滚雷。
与此同时,其他村庄的民兵,也都学会用地雷打击日军。文山后村于化虎曾到独立营学习埋雷技术,并很快教会了其他民兵。同年秋的一天,他们得知行村的敌人到河崖、寨头、小纪一带去“扫荡”,就在敌军回行村的必经之地——野虎岭,埋下两颗地雷。敌人从小纪转回来,刚登上野虎岭便踏响了一颗地雷,四五个日军飞上了天空。敌军官吩咐士兵到赵疃下门板抬尸,刚转到前山坡,又踏响了另一颗地雷,又炸死了3个敌人,其余的敌人急忙逃回据点,一个多月没敢出来。
初期地雷战的成功实践,大大鼓舞了全县民兵的抗日斗志。起初,地雷战仅在靠近敌人据点的小纪、行村、大山等区开展,后来渐及全县,榆山、龙山、昌水、高家、徐家店等区一些村庄的民兵,把地雷战成功地运用到反“扫荡”中去,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埋雷技术和地雷战术也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地雷品种由拉雷、踏雷、绊雷发展到夹子雷、梅花雷、头发丝雷、真假子母雷、丁字雷、水雷、标语雷、飞行雷等30多种。埋雷方法也由预埋待炸发展到飞行爆炸,由单一布雷发展到大摆地雷阵。赵疃的民兵创造了空中绊雷,专打敌人的指挥官和骑兵。一旦得到敌人出动的情报,民兵们就提前做好准备:大小路口、山坡、树林、河套、瓜田、菜园、门阶下、水桶底、箱子里……到处是地雷,敌人走到哪里哪里响。后来,敌人抓来一些老百姓,强迫他们走在前面开路。民兵们连夜发明出一种“长藤雷”,把引爆索线加长,等群众安全走过再迅速拉火,使地雷专在敌人脚下开花。
1944年夏天,敌人从青岛调来300多名日军,妄图配合行村据点里的敌人向我反扑。于化虎化装成敌兵,携带4颗共100多斤的地雷,趁黑天尾随在敌人队伍后边混进据点,隐蔽起来。待到敌人都睡下了,他熟练而飞快地把4颗地雷埋在操场上,然后翻过围墙,跃过壕沟,剪开铁丝网,返回村庄。第二天早晨,据点里吹号集合,不大一会儿4颗地雷接连爆炸,共炸死敌军33人,重伤4人,轻伤多人。
1945年5月,盘踞在
青岛的日军纠集了3000余兵力重占盆子山区,反复进行“清剿”、“扫荡”。中共海阳县委领导全县人民集中全力配合部队,积极开展麻雀战、地雷战反击敌人。5月8日,行村据点的敌人偷袭赵疃。赵同伦、赵守福等预先获取了这一情报,即率民兵在村里摆下地雷阵。敌人闯进村北的树林里,碰响了绊雷;转而扑向十字街口,又踏响“箱子雷”,共毙伤日伪军16名,炸死战马1匹。5月下旬,日伪军在孙家夼村、夼里村安设据点,对民兵活动和群众安全威胁很大。大山区作战指挥部抽调叶家、修家、代格庄、槐家泊等村的二十几名爆炸能手,由区武委会主任于东山率领,经常在夜间摸上黄山顶埋设地雷,敌人频频挨炸,死伤累累。在盆子山区人民开展反“扫荡”的105天中,海阳民兵共配合部队埋雷2500多颗,炸死炸伤日伪军200多人。
海阳地雷战有力地支援了
胶东其它地区的抗战。海阳民兵不仅在海阳境内
大显身手,而且还奉上级武委会之命,多次组织远征爆炸队,到周边县配合当地部队作战,为当地民兵和部队培训了若干爆炸能手,有力地支援了相关地区的抗战,从而推动了整个山东地区的抗战,为山东地区的抗战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