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短临预报
地理学名词
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实际操作
地震短临预报
每周三,位于北京三里河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都会收到全国各地地震预报机构上报的预测意见,第二天,台网中心预报部按例召开会商会,把一周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预测意见进行汇总、会商和评审,其中也包括这一周里不少“非官方”地震学者提交的预测意见。在汶川地震后,紧迫的震情使会商周期改为每天一次,直到9月23日恢复如常。
所有的预测意见均按照统一的格式填写在一张地震短临预测卡片上。最多的时候,一周内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可以收到20多张卡。
在地震短临预测卡片上,一幅表格引人注目。预测内容须严格按照表中时、空、强三要素要求进行填写,并提供所作预测的依据和方法。卡片一式两份,分别寄交预测者所在省(区、市)地震预报部门和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预报部。也就是说,所有正式的预测意见最终都以此形式进入专家评审通道。
依据充分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并非所有的预测者都严格按要求填报卡片。记者在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看到,有的预测卡仅仅填写时间和震级两个要素,“这是在报全球(有地震),没有明确的地点”,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说。还有一些预测卡在填写依据一栏中仅仅写上一个方法的名称,而各省地震预报部门提交的卡片一般要求依据充分,记者看到一份甘肃省地震分析预报中心提交的预测卡附上的依据足足写了8页纸,内容不亚于一份专业论文。
每周四是评审的日子。按照程序,此前卡片已经专人签收,填写收卡时间和初审意见。之后本周所有签收的卡片上会,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的会商室内通过专家评审。“会上有一个环节,正式报上来的预测卡都有哪些、依据是什么,都会有人讲,然后综合各方面情况进行讨论。”刘杰说。
事实上,绝大多数短临预测卡片都止步于评审这一关,保留其专家个人研究行为的性质,未能进一步上升为政府正式发布的短临预报决策。它们的最终归宿是被放入档案中存起来。
现实尴尬
在填报短临预测卡这一看似十分平常的过程中,却因为信息不对称的缘故,衍生出无数绘声绘色的故事。
许多故事如果放在现行制度框架里经不起仔细琢磨。首先在概念上极容易造成的一个误解是,许多人错把预测意见与预报意见混为一谈,这一点在网络舆论环境中通常未加区分。按照国务院《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只有被政府采纳并发布的地震预测意见才能称之为地震预报,余者只是地震学者们的研究行为。而预测意见本身还进一步分为长、中、短、临4种类别。
其次在程序上,没有向国家级和省级地震预报管理部门正式寄交的预测意见,而在网络上发布声言在某次地震前作出过预报的人,尤其需要仔细求证其说法的可靠性。从逻辑上说,一般人在地震之后很容易就可以炮制出这样的“预报故事”来。
还有一个故事性很强、争议也最多的环节就在于目前尚不能公开查询的“地震短临预测卡”。汶川地震后,中国地震局退休研究员耿庆国称,他早在4月底就预测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兰州以南,四川、甘肃、青海交界附近,可能发生6至7级地震。他的预测意见曾送给国家地震局,但却无人重视。此言一出,汶川地震是否被瞒报一时间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耿庆国的短临预测卡在汶川地震后曾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整理成“系统的文件”,提交有关部门调阅。“仔细看就知道他的意见只是一个时间和空间尺度都较大的宏观预报,不是明确的短临预测意见。实际上还有许多预测卡都是类似的内容,这样的预测意见并非一无是处,但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至少谁也没有报到龙门山吧?”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地震局专家表示,地震界主流意见在近几年一直把青川藏交界视为很强的危险区。
针对地震预报部门存在瞒报或者压制预报的说法,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有关专家断然予以否认,基于对现有地震预报水平的认识,这位专家表示并不介意业余预报意见“到处捅”,地震实况公布出来,老百姓自然就有判断了。“作为学者,更为严谨的做法应该是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自己的预测研究意见,经过同行评议发表的学术论文,其科学依据更易为人接受。”
然而,的确也存在个别预测比较成功的卡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任振球就曾对1997年发生的新疆伽师地震作了较好的预测。一般情况下,对这种预测较好的研究者中国地震局会出面颁发证书,并给予奖励。
预测卡片制度在地震系统内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业务交流形式。“报了卡片和随口说要来个地震的区别很大,重视程度也不一样。”刘杰说。
但记者同时了解到,虽然中国地震局的保密规定并未将预测卡纳入其中,但其实际的状态是“内部是有登记的,只在业务层面上使用”,“对外至少现在还没有开放,无法查询”。因此,即便有关部门出面澄清,但信息不透明使公众在这类“预报故事”面前往往失去分辨力。
然而,由短临预测卡引发的争议并不仅仅限于“报了”还是“没报”,是否可以公开,更大的危机在于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在业内受到质疑。
在管理部门看来,短临预测卡片是一种便于集中智慧的制度设计,在业务交流方面作用十分重要。据有关专家透露,虽然短临预测卡的成功率仅有2%左右。但那些没有达到要求的预测卡也并非一无是处,一些比较有依据的预测卡,不论是时间或者地点,或多或少在台网中心最终提交的预测结论中有所体现。
要求严格
对短临预测填报的要求越严格,管理部门作出预报决策的风险就越小,但是相应的社会成本却越高。地震短临预测卡制度的建立,无疑是基于地震主管部门对于地震预测研究水平的判断,以及对风险的承受能力。
因此即便满足了十分苛刻的填报要求,有了较好的短临预测意见,最终能够转化成为政府预报决策意见的少之又少。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在地震预测意见评审与决策部门看来,地震短临预报根本没有过关,多数预测意见的依据不充分。
于是,一旦有个别预测意见未被采信,但又为之后发生的地震所应验,并且付出了巨大的社会成本,决策部门被指“瞒报”的压力陡然增加。这类满足了苛刻要求的短临预测的“成功”,在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公众对于地震预报不切实际的期待,反过来对地震预报部门形成更大的压力。
实际上,现阶段地震预报的发布有一套复杂的决策机制。国家和省级地震预报部门每年都会上报政府很多“内部震情反映”,“地震多发省份每年10次也是有的”,刘杰称,这些预报意见“基本上是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不过与明确的短临预报意见不同,这些“内部震情反映”一般情况下对“三要素”说得不明确。对一些比较明确、事态严重的预测意见,各省就会通知当地有关部门,采取一定的预警措施。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6 13:11
目录
概述
实际操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