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灌溉
利用地面灌水沟、畦或格田进行灌溉的方法
利用地面灌水沟、畦或格田进行灌溉的方法。地面灌溉是古老的和最常见的灌溉方法,灌溉水引入农田后,在重力和毛细管作用下渗入土壤,田间工程设施简单,不需能源,易于实施,仍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缺点是容易造成表层土壤板结,水的利用率较低,灌水均匀度较差,用工较多。为了提高灌水质量,除了要求有完整的田间输水渠道网外,还需确定合理的畦、沟和格田规格,改进灌水工具和精细平整土地。灌水时还要确定适宜的入畦流量、入沟流量和封口成数(封口时水流达到整个畦沟长度的成数)。
方法介绍
灌溉水在地面流动过程中借重力和毛细管作用浸润土壤,或在田面上建立一定深度的水层借重力作用逐渐渗入土壤的灌水技术。
地面灌溉的田间工程简单、易于实施,水头要求低,能源消耗少。但容易破坏土壤团粒结构、表土易板结,水的利用率较低、平整土地的工作量大。
根据灌溉水渗入土壤的方式,地面灌溉可分为4种:(1)畦灌。从末级灌水渠将水引入畦田中,灌溉水在畦面上以薄层水流形式在重力作用下沿畦长方向流动,同时向土壤中垂直入渗浸润土壤。(2)沟灌。从末级灌水渠将水引入灌水沟中,灌溉水在沟中沿沟长方向流动,部分水靠重力作用和土壤毛细管作用通过沟壁浸润土壤。(3)格田灌溉。从未级渠道将水引入用土埂围成的格田,并保持一定深度的水层,靠垂直入渗径润土壤。(4)漫灌。只有简单的土埂,引水入田后,任水漫流渗入土壤。各种地面灌水技术的适用性不同。对于密植作物,一般应选用畦灌;对于水稻或冲洗改良盐碱地,可选用格田淹灌;而对宽行作物则适宜选用沟灌;漫灌适用于灌溉天然草场或引洪淤地。
分类
畦灌
用临时土埂将农田分隔成长条形畦田,水流从畦首引入,在重力作用下沿田面坡度以薄水层向前推进,同时渗入土壤。畦灌适用于小麦、谷子、蔬菜等窄行密植作物。高质量的畦灌要求:灌水均匀;深层渗漏损失小;不冲刷土壤,不溢埂跑水。畦块越小越容易达到这些要求。但畦块越小,所需要的田间工程也越多,费工也多。根据多数灌区的试验,畦田灌水技术要素随土质和田面坡度而异。重质土壤的田面坡降宜小,畦宜长,单宽流量宜小,封口成数宜大;轻质土壤则与此相反。不同土质的田面坡降约在1/500~1/1000之间;畦长变化于50~200m之间,一般为100m左右;单宽流量2~5L/(s·m);封口成数为7~9成。
沟灌
在作物行间开沟,水流在沟中顺坡流动,同时向下及两侧入渗。沟灌可保持垄背土壤疏松,减少灌水定额,适用于棉花、甘蔗等宽行作物。沟距通常等于作物行距,沟距一般不超过1m。当作物行距小于50cm,土壤渗透性好时,有时也采用两行一沟,即隔沟灌。沟长一般100m左右,土壤透水性强的宜短,地面坡度平缓的宜长。入沟流量通常在0.2~2.0L/s范围内,沟短的取小值,沟长的取大值。美国最近推广的涌流式沟灌,向灌水垄沟轮流、间歇供水,可以大幅度减小灌水沟首部与尾部的入渗水量差别,提高灌水均匀度,节约用水量。
淹灌
又称格田灌,系将水引入格田,在田面建立一定深度的水层,用于水稻灌溉或洗盐灌溉。为使田面水层均匀,对格田要精细平整,一块格田内高低差不宜超过3~5cm。格田面积一般为1~5亩,呈矩形或正方形。
湿润灌
水稻灌溉的另一种形式,即在秧苗反青扎根后用小定额灌水,每次灌水后田面短时间有一浅水层,长时间呈泥泞状态,至耕层土壤含水率接近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5%时再灌下一次水,直到黄熟。湿润灌要求田面更平整或格田面积较小。这种灌溉方法更能适应深耕密植高产节水的要求,对地下水位较高的低洼易涝田、下湿冷浸田、土质较粘和泥层较厚的稻田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漫灌
没有或只有简陋的田间灌水工程,水引入田面及顺坡漫流,渗入土壤。此法灌水质量差,浪费水量大,一般用于灌溉草场或引洪淤灌
水平池灌
采用激光控制设备,提高平地质量,建成几十亩甚至上百亩一块的水平格田,称为水平池,使用较大流量灌入,并在进水口设置防冲设备。此法能提高灌水质量和效率。
措施
为了提高地面灌溉的质量,达到灌水均匀、适量、省水、保肥、高效和增产的目的,宜采取以下3个措施:(1)修建完善的田间工程,精细地平整土地;(2)根据水流在田间的运动规律,尽快完成水在田面上的流动过程,以达到灌水均匀的目的,如小畦灌、长畦分段灌、块灌和涌流灌溉等。(3)采用先进的田间灌水设施,如用带孔硬管和移动软管代替传统的灌水垄沟,以自动闸阀保持格田内恒定水层,以及实行沟畦灌水自动化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10 13:11
目录
概述
方法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