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坐”指双膝着地、两脚后置,臀部放在脚后跟之上的席地而坐。坐镇在先秦使用较多。如《商君书·赏刑》载:“武王与纣战于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之中,……士卒坐镇”;《左传·桓公十二年》载:“楚伐绞(今湖北陨县西北),……楚人坐其北门”;《左传·宣公十二年》载:“赵*夜至于楚军,席于军门之外”(席,席地而坐)。坐镇自秦汉以后少见。坐镇的主要作用:一是在部队处于守势或劣势时,采取坐姿可以稳定队列,不致发生移动变化,更不致随便后退;二是坐下以后,可以发挥盾牌的遮挡作用;三是坐姿便于发弩。参见“坐镇”、“圆阵”。
1. 谓安坐而以德威服人。
南朝 梁 任昉 《
为萧扬州荐士表》:“ 暕(王暕)坐镇雅俗,弘益已多;僧孺访对不休,质疑斯在。”《陈书·萧允传》:“公年德竝高,国之元老,从容坐镇,旦夕自为列曹,何为方复辛苦在外!”
2. 官长亲自在某地镇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