坜背村是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盐田街道永安社区下辖村,位于盐田街道西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1.5千米。相邻自然村有西禾树村、伯公树村、老塘村。有小梧桐(小坳)山,海拔692米。有乌沙沥河、四村水库。清初实行“迁界禁海”,清康熙八年(1669年)新安县复界,盐田区域内陆续有客家人举家迁入,以垦荒种地为生。民国时期,人口越增越多,渐渐形成乌沙沥、永庆两个自然村。盐田区实行区划整编时,乌沙沥、永庆合并为沥背村,因沥背村地处盐田四村西北部,那里原有两条小河,一条叫乌沙沥河,另一条叫永庆河,村落建在两条河流背面,村民习惯称此地为沥背。“沥”是指凹洼的地方,“背”和“陂”客家话同音,“陂”是堤坝的意思。村子因地理特征和所处方位而得名沥背村,现村于1980年前后在原地重建。
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东和乡;1958年,属南天门公社盐田大队;1979年,属深圳市罗湖区盐田公社;1983年,属沙头角管理区盐田街道;1990年,属罗湖区盐田街道;1998年,属盐田区盐田街道永安社区
吴姓是该村第一大姓,其次是罗姓。吴姓于清末从河南迁移到广东长乐(今五华),后迁移至此。罗姓从江西迁移至广东长乐(今五华),再从长乐迁此,具体迁移时间不详
2015年末,户籍人口140人,其中男性65人,女性75人;80岁以上5人,最年长者88岁(女);实际在村人口8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200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约30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180人,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荷长、澳大利亚等国,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甘蔗、番薯、花生等。1989年2月,村民集资成立深圳市鑫群股份公司,主要经营物业出租和管理。2015年,公司经营收入1300多万元,村民人均分红1..53万元。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房屋出租、金融投资、集体经济分红一等。节庆日村民会自制客家茶果、粽子、年糕等特色食品。
北山道、东海道经过该村。1965年通电,1979年通自来水,1989年通电话,1995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9年通互联网。有健身路径、篮球场、羽毛球场、社区公园、老人活动中心、自助图书馆等。
现存传统客家民居2座,位于村落东面,建于民国初期,占地面积200平方米。现保存完好,有人居住。
沥背村炮楼位于该村77号。建于民国时期,土木石结构,坐西北朝东南,高5层,平面呈长方形,宽5.5米,深12米,中西合璧式建筑。天台平顶、蓝带,锦鲤吐珠排水口,长方横形哑铃状及长方竖形盾牌状射击孔;顶层对角有“燕子窝”(统斗)。每层四面均有石框窗户及窗券,内制木楼板及楼梯;拖屋为齐头斗廊排屋,只合土墙体。周边已被钢筋混凝土建筑包围。
沥背村保留舞麒麟、客家婚俗等传统习俗。清明节,村民都要去大拳墓园扫墓;重阳节组织全村男丁上山祭拜,称之为拜公山。
1962年2月,沥背村有不少村民出走香港,该村流传梧桐山和梅沙尖由来的传说。相传,村中河底下原住着一公一母两条大鳌鱼,雄性鳌鱼金鳞葫芦尾,雌性鳌鱼银鳞芙蓉尾,今乌沙沥河与永庆河就是两条大鳌鱼终日遨游嬉戏所形成的。一日,两条大鳌鱼打起架来,霎时,大地颤动起来,熔浆喷发,很快形成了梧桐山群峰和梅沙尖。
该村主要人物:吴云生(1909-1945),早年参加惠东宝人民抗日游击队,在沙鱼涌与日军作战时牺牲。罗统(1925-1944 ),早年参加惠东宝人民抗日游击队,后任东江纵队排级干部。在沙鱼涌与日军作战时牺牲。
2005年,该村被列入深圳市整体搬迁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