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印廷·罗伯逊阻力,坡印亭-罗伯逊效应,又称坡印亭-罗伯逊阻力,以约翰·亨利·坡印亭(John Henry Poynting)与霍华德·珀西·罗伯逊(Howard Percy Robertson)命名,是
太阳辐射令太阳系中的尘埃微粒,缓慢地往系中心螺旋前进的效应。
坡印亭-罗伯逊效应实质上为,与微粒移动方向成切线的
辐射压分量。坡印亭在1903年在“以太理论”的基础上,给出这种效应的描述,而以太理论在1905年至1915年间逐渐被
相对论所取代。罗伯逊在1937年使用了
相对论的概念,来描述这种效应。
尘埃颗粒环绕太阳而行,从它们的角度出发的话(见图1中的(a)部份),太阳的辐射看起来就像是从其稍前方向来的(
光行差)。因此吸收这辐射,会导致一股反运动方向的作用力(由于辐射以
光速行进,而尘埃的运动速度要被光速慢好几个
数量级,所以行差角极其细小)。
把太阳系视作一个系统,从这样一个系统的角度出发的话(见图2中的(b)部份),尘埃颗粒只能从它前面的方向吸收到阳光,因此颗粒的
角动量不变。然而,根据质能等价,颗粒在吸收光子的同时,还得到了额外的质量。因此为了保证
动量守恒(注意动量与质量成正比),颗粒必须减速,因而降到半径较小的轨道。
注意光子的再放射,从颗粒的参考系(a)看来,是均匀的。然而,从太阳系的参考系(b)看来,放射是不均匀的,因此光子会从尘埃颗粒那儿带走角动量。在尘埃颗粒轨道运动不变的情况下,降低角动量似乎有违直觉,但是这是放射时尘埃颗粒的质量减少的直接后果,而角动量与质量成正比。
在理解坡印亭-罗伯逊阻力时,可把它视为一
惯性力,其作用方向与尘埃颗粒的轨道运动方向相反,因此它会导致颗粒的角动量下降。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颗粒的角动量下降,但是其轨道速度仍然会持续上升。
其中v为颗粒的速率,c为光速,W为入射辐射的
功率,r为颗粒半径,G为
万有引力常数,Ms为太阳质量,Ls为太阳
光度及R为颗粒的轨道大小。 由于重力与物体半径的
立方(
体积)成反比,而物体接收及放射辐射的功率则与其半径的
平方(
表面积)成反比,因此坡印亭-罗伯逊效应对小的物体,有着更显著的影响。由于太阳的重力与1/R2,而坡印亭-罗伯逊力则与成正比,所以坡印亭-罗伯逊效应在物体接近太阳时,效力会相对地提高,而与此同时,效应不单向物体施加阻力,亦会减低其
轨道离心率。
一大小为几
微米的岩质尘粒,从一
天文单位外的地方出发,要好几千年才能够移动到会被蒸发掉的距离。
对于比这种尘粒小得多的粒子而言,令它们向外旋出的辐射压,比令它们旋入的坡印亭-罗伯逊效应要强。而对半径约为半微米的岩质尘粒而言,此时辐射压与重力相等,尽管坡印亭-罗伯逊效应还是有影响力的,但是这些粒子总会被
太阳风吹出太阳系。中间大小的粒子,会因其大小及初速
矢量的不同,而会旋入或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