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拱而治(拼音:chuí gǒng ér zh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周《
尚书·武成》。
魏徵,字玄成,祖籍馆陶县,少年时候贫苦,用功读书。隋末曾参加李密为首的瓦岗寨起义军,公元618年,随李密投唐。唐太宗即位后,他历任尚书右丞、秘书监、门下侍中及太子太师等官职。魏徵是唐代名相,也是历史上敢于直言诤谏的名臣,先后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谏二百多事,有时即使唐太宗怒不可遏,他仍然从容进言。魏徵死后,唐太宗亲自为他撰书碑文,并悲痛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谏太宗十思疏》是公元637年魏徵写给唐太宗的奏疏。从比喻入手,通过成败得失的反复比较推论,归结到争取人心的重要,继而才讲出“十思”的具体内容及其意义。对于后者,文章中写道:假如能够做到:看见喜爱之物,就想到要知道满足,进行自戒;将要兴建宫室陵园等,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人民得以安定;看到身居高位的危险,就要想到谦虚,使自己的修养得到加强;担心自满,就要想到那大海是低于天下河川的;爱好游猎,就要想到“三驱”的规定,以一年田猎三次为限度;担心懈怠,就要想到开始时要谨慎,结束时不苟且;怕受蒙蔽,就要想到虚心地听取下边的意见;担心听信谗言与接触不正派的人,就要想到本身的正直,斥退坏人;赐恩于人,就要想到不因一时高兴,而不适当地进行赏赐;实施惩处,就要想到不可因为恼怒滥施刑罚。
总共提出这十个“想到”,发扬九种美德,选拔贤能的人加以任用,选择好的意见加以听从,那么,聪明的人就会将他们的策略全部献出,勇敢的人就会使出他们所有的力量,仁德的人就会广施恩德,诚实的人就会奉献出他们的忠心。这样,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垂衣拱手,就可以达到政治清明,天下安定。又何必要君王去劳神费力,代替百官的职事呢?
故事中魏徵所说的垂衣拱手,就可以达到政治清明,天下安定。然而常人却只会羡慕别人“垂拱”时悠闲的姿态,不知道别人悠闲之前的辛苦。每一种游刃有余的背后都是通宵达旦的努力,每一种闲散自在的背后都是宵衣旰食的勤劳。因此,努力是人生的必修课,勤奋是成功的阶梯。只有用尽全力地登上顶峰,才会怡然地欣赏美景。
三国·魏·
曹芳《改元大赦诏》:“左右小子,用保义皇家,俾朕蒙暗,垂拱而治。”
明·
宋濂《元史·成宗纪四》:“成宗承天下混一之后,垂拱而治,可谓善于守成者矣。”
现代·
郭沫若《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故儒家主张恭己正南面,垂拱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