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穗石松
石松科垂穗石松属植物
垂穗石松(学名:Palhinhaea cernua (L.) Vasc. & Franco),石松科垂穗石松属的中型至大型土生植物。主茎直立,高达60厘米,呈圆柱形,光滑无毛;主茎上的叶稀疏,螺旋状排列,侧枝及小枝上的叶密集,略上弯,表面有纵沟;孢子囊穗单生于小枝顶端,短圆柱形,成熟时通常下垂,淡黄色,无柄;孢子叶呈卵状菱形,覆瓦状排列,有不规则锯齿;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腋,呈圆肾形,黄色。
植物学史
种加词cernua的意思是“点头”,描述了下垂的芽尖。
形态特征
垂穗石松,石松科垂穗石松属的中型至大型土生植物。主茎直立,高达60厘米,圆柱形,中部直径1.5-2.5毫米,光滑无毛,多回不等位二叉分枝;主茎上的叶螺旋状排列,稀疏,钻形至线形,长约4毫米,宽约0.3毫米,通直或略内弯,基部圆形,下延,无柄,先端渐尖,边缘全缘,中脉不明显,纸质。侧枝上斜,多回不等位二叉分枝,有毛或光滑无毛;侧枝及小枝上的叶螺旋状排列,密集,略上弯,钻形至线形,长3-5毫米,宽约0.4毫米,基部下延,无柄,先端渐尖,边缘全缘,表面有纵沟,光滑,中脉不明显,纸质。孢子囊穗单生于小枝顶端,短圆柱形,成熟时通常下垂,长3-10毫米,直径2.0-2.5毫米,淡黄色,无柄;孢子叶卵状菱形,覆瓦状排列,长约0.6毫米,宽约0.8毫米,先端急尖,尾状,边缘膜质,具不规则锯齿;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腋,内藏,圆肾形,黄色。
分布范围
原产地
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及亚热带地区、大洋洲、中南美洲、非洲。包括:美国(阿拉巴马州、阿肯色州、佛罗里达州、夏威夷、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南卡罗来纳州、德克萨斯州)、安达曼群岛、安哥拉、阿根廷东北部、阿森松岛、印度(阿萨姆邦)、葡萄牙(亚速尔群岛)、孟加拉国、伯利兹、贝宁、巴布亚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玻利维亚、婆罗洲、巴西(北部、东北部、南部、东南部、中西部)、布隆迪、喀麦隆、南非(开普省、夸祖鲁-纳塔尔省)、佛得角、加罗林岛、中非共和国、中国、哥伦比亚、科摩罗、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埃塞俄比亚、斐济、法属圭亚那、加蓬、加拉帕戈斯、冈比亚、格鲁吉亚、加纳、危地马拉、几内亚比绍、几内亚湾、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印度、科特迪瓦、牙买加、日本、印度尼西亚(爪哇、马鲁古群岛、苏拉威西岛苏门答腊)、肯尼亚、、朝鲜、韩国、老挝、背风群岛、小巽他群岛、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马德拉岛马拉维、马来西亚半岛、马里马里亚纳群岛、马克萨斯群岛、毛里求斯、墨西哥(中部、墨西哥湾、东北、东南部、西南部)、莫桑比克、缅甸、琉球群岛、尼泊尔、新喀里多尼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诺福克岛、北领地、昆士兰、西澳大利亚)、新西兰(北部、南部、克马德克群岛)、尼加拉瓜、尼科巴群岛、尼日利亚、小笠原诸岛、巴拿马、巴拉圭、秘鲁、菲律宾、波多黎各、罗德里格斯岛、卢旺达、留尼汪岛、萨摩亚、塞内加尔、塞舌尔、塞拉利昂、社会群岛、所罗门群岛、斯里兰卡、圣赫勒拿岛、苏丹、苏里南、斯威士兰、坦桑尼亚、泰国、多哥、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土阿莫土群岛、土布艾群岛、乌干达、乌拉圭、委内瑞拉(大陆、安的列斯群岛)、越南、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向风群岛、赞比亚、扎伊尔、津巴布韦。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地。
引入地
黎巴嫩、叙利亚、葡萄牙、意大利(西西里岛)。
生长环境
垂穗石松见于阳光充足的森林边缘或开阔的间隙、幼龄次生林的下层、灌丛植被中、沼泽溪流沿线、潮湿受干扰的草地和悬崖表面,以及排水不良的开垦土地。在中国生于海拔100-1800米的林下、林缘及灌丛下荫处或岩石上。喜阳光充足或荫蔽、湿润的环境和酸性壤土。
育植技术
人工繁殖时采用孢子繁殖和分株繁殖法。
用孢子和分株繁殖。分株繁殖于春季采挖野生植株,采时最好能带土,分栽于较肥沃的腐叶土和泥炭土等量混合的土壤中,放于无直射阳光及较阴湿的地方,使其恢复生长。
下级分类
毛枝垂穗石松(Palhinhaea cernua (L.) Vasc. et Franco f. sikkimensis (Mueller) H. S. Kung):中型至大型土生植物,主茎直立,高30-60厘米,圆柱形,中部直径1.5-2.5毫米,光滑无毛,多回不等位二叉分枝;主茎上的叶螺旋状排列,稀疏,钻形至线形,长约4毫米,宽约0.3毫米,通直或略内弯,基部圆形,下延,无柄,先端渐尖,边缘全缘,中脉不明显,纸质。侧枝上斜,多回不等位二叉分枝,有毛;侧枝及小枝上的叶螺旋状排列,密集,略上弯,钻形至线形,长3-5毫米,宽约0.4毫米,基部下延,无柄,先端渐尖,边缘全缘,表面有纵沟,光滑,中脉不明显,纸质。孢子囊穗单生于小枝顶端,短圆柱形,成熟时通常下垂,长3-10毫米,直径2.0-2.5毫米,淡黄色,无柄;孢子叶卵状菱形,覆瓦状排列,长约0.6毫米,宽约0.8毫米,先端急尖,尾状,边缘膜质,具不规则锯齿;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腋,内藏,圆肾形,黄色。本变型的枝被毛,但毛的多少变异很大。分布于印度、缅甸、日本、越南、老挝、柬埔寨及其他东南亚各地;在中国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等。生于海拔100-2300(-2800)米的林下或灌丛下。该变型的地理分布更偏南,比如在四川,原变型比变型更常见,而在云南则相反。
主要价值
药用
据《陆川本草》记载,垂穗石松能“清肝,明目,消炎,解毒,止血。”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其有良好的解热,镇痛,兴奋消化道平滑肌,促进肠蠕动,延长睡眠时间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筋骨劳伤疼痛、急性胃肠炎和肺结核咳嗽等。
全草及孢子入药。全草:苦、辛,平。孢子:苦,温。全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止咳,解毒。孢子:收湿,敛疮,止咳。全草:风寒湿痛,关节酸痛,皮肤麻木,四肢软弱,黄疸,咳嗽,跌打损伤,疮疡,疱疹,烫伤。孢子:皮肤湿烂,小儿夏季汗疹,咳嗽。
化学成分
全草含垂石松碱、羟基垂石松碱、烟碱等多种生物碱,垂石松黄酮甙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以及三萜类、山芝烯二醇、山芝烯三醇、21-表山芝烯三醇、芒柄花醇等的乙酸酯。
观赏
垂穗石松适于盆栽或作阴湿环境的地被植物,花店常用来制作花圈、花篮,亦可作插瓶和插花的材料。
经济
在刚果用作驱跳蚤,在密克罗尼西亚用作蟑螂驱避剂。在加蓬,干植物用作填充垫子的棉花替代品,树叶用于过滤棕榈酒或用作净水器,也做成篮子。干燥的植物保持良好的形状,可用作花卉装饰或制作的书签。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垂穗石松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垂穗石松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
参考资料
垂穗石松.植物智.2004
垂穗石松 Chuisuishisong.药用植物图像数据库(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3 11:38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