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元符三年(1100年)成书的宋营造法式上就有数处提到“虚柱”,而且有“虚柱莲华蓬五层”的条目。这是佛帐的做法,属于雕木作,表明宋代垂莲柱的做法已很通行,故它的形成可能更早于宋代。
山西侯马董氏墓出土的金代墓中有砖雕的外檐装修形象,上部的垂莲柱造型已很成熟,至于垂莲柱应用于门上始于何时尚待考证。从全国各地住宅的大门上看,使用垂莲柱的极为普遍,如
四川的“
龙门”,
闽南住宅的大门都有明显的垂莲柱,江南的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等地的住宅也有用砖雕做出带有垂莲柱形象的门罩,可以说用垂莲柱展深门的檐下空间或装饰门的出檐是中国建筑中的一种习见做法。
“垂莲柱”,是一对短柱,因半悬式木柱(与立柱相对)底部有花型雕刻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木建筑构建之一。在二门中门亭半悬式柱头向下,头部雕饰出莲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的花蕾。
用垂莲柱出挑屋檐,占天不占地,很符合使用功能,节约用地,又很有装饰效果,它的运用越来越广阔。早些的例子如
故宫乾隆花园后院西侧楼的廊子就用的是垂莲柱,解决了地窄与山石争空间的矛盾。
文渊阁山墙门上的绿色琉璃门罩与灰色的磨砖墙得雅静明快。
这种用琉璃构件制成垂花窗罩的做法,在
承德普陀宗乘庙大红台上和解放后修建的景山后街的宿舍楼中都有所使用。最近几年垂花门和用垂莲柱方式做出入口或门面的日渐增多,大有走红之势。
它作为文物工艺品商店的门,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招牌,极有工艺美术气氛;它作餐馆的门,一下子就能引起人们对丰富美味中餐的联想。如果留神一下,在北京北海前后门的大街、东直门内大街、
西四十字路口等处都可以见到许多色彩缤纷的新建垂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