垢面蓬头
汉语成语
垢面蓬头,是汉语的一则成语,语出北齐·魏收魏书·封轨传》。
成语出处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何必蓬头垢面,然后为贤?”(北齐·魏收《魏书·封轨传》)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垢面蓬头”。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有个人名叫封轨,对儒家的经典著作特别有研究。封轨为人正直,不依附权贵,他不仅注重内心修养,也十分注重在仪表上修饰打扮自己。
文昭皇太后的哥哥高肇做了司徒,高绰约封轨一起去拜见他。高肇专搞结党营私,谁巴结他,就能升官,谁反对他,就要加以罪名处置,专横跋扈到了极点。封轨看不起他,所以没去。高绰在高肇处不见封轨,就立刻回去,对人说:“我一向以为自己有读书人不趋炎附势的气节,今天才知道,我与封轨相比,差得远呢!”
封轨容貌英俊,身材高大,平时还十分注意修饰打扮。有个不修边幅的文人问他:“读书人大都不喜欢打扮自己,你为什么在这方面特别讲究?”
封轨说:“品行好的人,戴帽子要戴得端正,穿衣服要穿得整洁。看人看东西要注意仪态,为什么非要蓬头垢面的人,才能做贤人呢!”
那人听完之后惭愧地走了。
成语寓意
中国历史上,不修边幅,不注重外表的贤者大有人在,“垢面蓬头”甚至成为贤者的标签,这其实与贤者放浪形骸、不愿意受到约束的精神状态息息相关。但古语有云:“君子要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何必蓬头垢面,然后为贤”,一个人是否是“贤者”,与是否垢面蓬头并无必要的联系。相对于容貌和衣着,古代人更加注重的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行,所谓“表里如一”就是指内心思想和外在言行完全一致,而“表”并非指外表、仪容。若是过分修饰外表,却忽视了内心修养的提升,无疑是舍本逐末。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垢面蓬头”指面目肮脏,头发凌乱,旧时形容贫苦人生活生活条件很坏的样子,也泛指没有修饰。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运用示例
明·孙仁孺东郭记·蚤起》:“如云鬓发粗粗卷展,蛾眉低偃,也只索垢面蓬头,净洗朱铅。”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20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