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威塞尔(Elie Wiesel,1928年—2016年7月2日),1986年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籍犹太人作家和政治活动家。1928年,威塞尔生于罗马尼亚的犹太人聚集区。1944年,16岁的威塞尔和家人一起被送到了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于1945年在
布痕瓦尔德集中营重获自由。他的写作主题是关于大屠杀的记忆,被看作“大屠杀活教材”,1986年威塞尔因为通过写作“把个人的关注化为对一切暴力、仇恨和压迫的普遍谴责”而荣获和平奖。
埃利·威塞尔亲历了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生活,对于他来说,一九四五年以后,他只是代替那些死难者而活着,这其中包括了他的母亲和妹妹。在威塞尔看来,奥斯维辛“不仅是一个政治事实,而且是一个文化事实”。是“非理性的蔑视与仇恨的顶点”。威塞尔反思了整个欧洲文化,对这一丰厚的文化资源提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观点——欧洲文化的失败是真实的。并认定欧洲一些伟大的文化巨人如康德、费希特、伏尔泰和歌德在对待犹太人的问题上是有罪的。因为他们“企图证明对
犹太人的恨与对人类的爱是可以调和的”。在这一观点之下的论据另有些是针对当代某些大作家、大学者发出的,这里,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有:海德格尔在希特勒政权下任教;安德烈·纪德用反犹太人的玩笑娱客;庞德在意大利国家电台进行反美宣传、公开鼓吹
法西斯主义……联想到我国抗战期间,
汪精卫、
周作人之流的所作所为,我们不得不钦佩威塞尔目光之犀利、批判之深刻。威塞尔无疑对后世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严重警告。
埃利·威塞尔是大屠杀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战后,由于他出色的写作,他成为了二十世纪下半叶德国的重要思想家与和平活动家。与威塞尔其他众多的思想著作一样,《
一个犹太人在今天》这部书,通过
犹太人这一特殊视角,着重讨论了大屠杀得以产生的根源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性的质疑。对许多当代比较关心的问题(如
犹太复国主义与中东局势)也作出了一个思想家独特的发言。
作品还有《
夜》《黎明》《白日》《耶路撒冷的乞丐》《疯狂的上帝》《森林之门》《第五个儿子》等,2009年,其最新小说《狂望跳舞》出版。
据美国CNN报道,纳粹大屠杀幸存者、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利·威塞尔(Elie Wiesel)于7月2日在家中辞世,享年87岁。这位终其一生都在试图为那些永远无法再说话的人而说话的“大屠杀活教材”,也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