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在地理位置上,城关话被
咸宁话所包围,所以形成了奇特的孤岛型
方言岛现象。城关话也因此吸纳了大量
咸宁话的词汇。在交际特点上,讲城关话的大多数人兼通双语言,双语言是
咸宁话与城关话沟通而来。听起来有点像
武汉话。即:城关话和
咸宁话。也有单一的语言。
现今湖北的东南一隅都是
赣语的范围。早在唐代,时人就已经察觉
江汉平原中部以东地区并不通行楚言,误称之“
吴语”。到了北宋时期,
张耒就在《齐安行》写道:“黄州楚国分三户,葛蔓为城当楼橹。…客樯朝集暮四散,夷言啁啪来湖湘。”这里的“湖湘”是指黄州附近的长江西南岸,即湖北的东南一带。明代袁宏道在金牛镇亦言“村姑语带蛮”。个中的“
夷言”、“蛮”俱是指不同于当时
官话系统的
赣语了。
这重要的影响因素应该是移民运动。作为文化的天然载体,移民对于语言的扩散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据研究,在明清时期迁入鄂东北的移民中,江西人占到88%,迁入鄂东南的在80%左右或略多。但其后,鄂东北发展为
江淮官话区,而鄂东南则成为了
赣语的通行区了。
由于本土的
咸宁话属于赣语系,跟湖北其他地方
官话方言相差很大,学习起来很难。新中国成立之后,
咸宁地区相继涌入大量的外地人口,主要是武汉等使用
官话区域的人员。这些人来到
咸宁之后,没能很好地掌握咸宁本土方言,为了便于与咸宁本地人之间的交流,不得不在使用自己的语言的同时吸收了大量的
咸宁话的词汇,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所谓城关话。由于这些迁入
咸宁的外地人口很多都是经商、从政等比较强势的职业,同时,由于城关话比普通话更易学,很多咸宁本地的人也开始逐渐使用城关话,这在商业、政治方面概率很大。现在在原
咸宁地区行政公署所在的温泉也因为这个原因逐渐形成了温泉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