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钱棍舞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钱棍又称“连宵”,在中国
流传已有近千年
历史。
物品介绍
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
舞蹈道具。钱棍的一般做法是由一根竹棍两端嵌上几枚铜钱,再缀以流苏,竹棍一般长约三尺,无严格要求。在我国的一些局部地方,如重庆市的
城口县,就非常盛行钱棍舞。跟
秧歌舞一样,钱棍舞也是在一些重要的日子里表达庆祝,人们随着音乐的节拍用钱棍敲击自己的全身关节,使得铜钱发出金玉之响,
铿锵有力。表演的人越多,场面也就越壮观。钱棍舞跳起来有利于灵活性和协调性的提高,是一项非常适合中老年人的
健身运动。
历史来源
相传在乾隆年间,湖北襄州有一巨富名叫曹卓,在当地有权有势,曾在其大门上挂有大量铜钱,认为铜钱上有皇帝的年号,皇帝就是真命天子,风吹动发出的响声能够
辟邪和保佑平安。川、陕、鄂等地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劳作中也普遍将铜钱作为饰物,如烘帽、烟杆、
挑夫的
垫肩等物品多缀有铜钱。起初人们将木棍两头吊上铜钱,闲暇时打出响声,用以消除疲劳、强身健体和
自娱自乐。后用竹竿代替木棍,并在竹竿上打洞,开槽,逐渐由孩童玩耍发展到
家庭妇女娱乐,配上音乐、曲调、歌词编排出多种打法,就发展成为当地群众逢年过节,喜庆日子必不可少的娱乐舞蹈。据传钱棍首先由城口的
背二哥、挑老二从外地带入,自发地在家族和朋友之间采用
口授心传、教练结合的方式进行流传。红军时期,钱棍舞一度成为红军在城口宣传革命道理,撒播革命火种的重要宣传形式之一。解放后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渐变成有组织的
集体舞蹈,不分男女老幼,经常在各类庆典和节日中出现。其宣传鼓动、强身健体、自娱自乐的效果特别明显。
具备特点
钱棍舞最开始是人们在闲暇时几个人聚在一起打起好耍,后为丰富伴奏音乐,又加入锣鼓、二胡、笛子等
民族乐器配乐,发展到现在还可加上
电子琴等多种乐器。曲调一般以简单的民歌旋律为主,多为在当地
流传甚广的地八
步调。随着发展,现代又加入了部分成品歌曲如《八月桂花遍地香》等。唱词一般为7字句,在解放前和解放后各有不同,基本上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变化,往往是唱曲者根据当时当地的需要即兴创作而定。例如以往的唱词“正月来把连霄打,二月就把风筝扎,三月清明把坟挂,四月
秧子田中插,五月龙船下河坝,六月扇子手中拿,七月
亡人回家下,八月中秋看月华,九月菊花开得大,十月雪花飘飘洒,
冬月腊梅开得艳,
腊月三十又团年。”现在随着时代的的发展,唱词中随时融入了新的内容。如歌颂共产党,宣传抗震救灾等。在表演中,钱棍舞的人数不限,只要场地条件许可,人数越多,气氛就越浓,声势就越大。
钱棍舞要以金钱棍为道具。钱棍的制作一般选取一寸左右粗细,长约三尺的
金竹,在竹子的两端交叉钻上四至六个不超两寸长的小孔,每个小孔里穿上铜钱。以前一般一根竹竿可穿32个铜钱,现在因为铜钱比较稀少,一般一根竹竿穿上14—16个铜钱。然后将竹竿两头染色并扎上色彩鲜艳的花作装饰,一根完整的钱棍就成型了。
钱棍舞是在领唱和乐器的带领下众人手拿钱棍共同参与的一种
民间舞蹈。其技术要领包括步调一致,整齐化一;跳跃结合,击打准确;曲舞相融,动作舒展等方面。击打的部位包括头部、肩部、
臂部、腰部、双胯、脚掌
脚背以及脚跟;种类按打击部位的次数分八下、十下、十二下、十六下、十九下、三十二下;动作名称包括雪花盖顶、黄龙缠腰、黄莺展翅、
苦竹盘根等。演出队伍前面要求有一名经验丰富的队长,手执红绿旗进行指挥和调度。这样,配上乐器,领唱者跟着红绿旗的指领,钱棍队伍通过又跳又打又唱的形式变换各种
队形进行表演。
节目应用
1981年后,乐都
社火中有了《钱棍舞》。这个节目主要流传在中岭梅家洼、
高庙新盛、岗沟汤官营、
雨润汉庄等村庄。《钱棍舞》所用道具“钱棍”一般为一根长约60厘米,绘有螺旋形彩色花纹的木棒,中间约30厘米处
凿孔,用铁丝穿数枚铜钱,并在木棒一端拴上彩色绸巾及小铃铛。表演时一般用右手握住“钱棍”,用它忽上忽下,时左地右地敲击自己的肩、背、腰、四肢及周身,或向地上敲打,或与他人对打等等。舞者四肢与“钱棍”的配合十分协调,铜钱不断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也有一人两手各舞一支“钱棍”的。《钱棍舞》动作名堂很多,如“黄龙缠腰”、“扫地盘子”、“太公钓鱼”、“跑马射箭”、“仙女摘花”、“滚龙莲香”、“观音坐莲”、“雪花盖顶”等。《钱棍舞》表演有的没有乐器伴奏,以“钱棍”的撞击声为其节奏伴舞。有的表演者口诵民谣《十对十》、《金杠十二月》等为
舞蹈节奏。其中《金杠十二月》是以表说十二个月的节令特征和农事为主,段式有长有短,押韵顺口,适宜小孩表演。有的用锣鼓等
打击乐为伴奏。有的表演形式是且歌且舞,曲调大都是传统小调。它既有两三个人的小
表演唱形式,也有边打边走各种队形和摆各种画面的
集体舞,也有和《蜡花姐》或
《小唱》同舞者。由于《钱棍舞》的动作表演具有生动活泼、欢腾跳跃的特点,所以为青少年所喜爱。
城口钱棍舞
“城口钱棍舞”以川东地区
民族风俗为主,保留传统动律和风格,以身体配合钱棍击打出声展现美感,着重表现在肩部、
胯部和足部,具有
城口地域风情。“城口钱棍舞”分为慢板、中速、
快板三种不同音乐形式,慢板音乐犹如
城口的山水风情,既柔美刚硬又活泼灵动,通过个性鲜明的风格动律展现
城口人民生活劳作的朴实;中速音乐以
城口地区民歌展现钱棍舞基本元素和基本动律,因此又称为元素组合;快板音乐跳跃急促,通过步伐与身法的配合形成行径组合,展现
城口人民干练利索的一面。
目前,“城口钱棍舞”已申报为“重庆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去年成功亮相上海世博会,且于今年成功入选“第一批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当前,该县正在积极申报“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钱棍舞之乡”。2012年12月18日,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已正式命名
城口县为“中国钱棍舞之乡”。
目前,全县25个乡镇(街道)和部分行政村全部组建了钱棍队,钱棍舞正在成为人们娱乐健身的重要手段,并于2008年成功亮相上海世博会。钱棍舞比赛、千人钱棍舞表演正在成为新的文化名片。
中共城口县十一届五次全委会《关于推动城口文化大发展的决定》中明确要求,要把城口打造成为“中国钱棍舞之乡”。在社会各届的精心呵护和支持下,城口钱棍舞必将成为我国民俗文化
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