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土馒头》是唐代诗僧王梵志所创作的一首
五言绝句。这首五言小诗通篇白话,语言风趣,同时充满绵绵的禅意。
王梵志诗多无题,这首诗的内容是肯定生命的短暂,死亡的必然。既可以解释为否定长生的观念,即对世事加以讥笑,又很具“黑色幽默”特色,即面对死亡不可避免的事实,诗人无可奈何地自我解嘲。
“城外土馒头”,以土馒头这样的大白话来喻坟墓,虽不免残酷,还是让人忍俊不禁,“土馒头”弃之城外,可见世人身死之后的孤寂,而生时的荣华富贵显见得是没有意义的了。“馅草在城里”,坟墓既然是土馒头,坟中的人便是馒头中的肉馅了,这一比喻,几乎令人哭笑不得了,成为肉馅的就是死人,却“在城里”,可见生死乃必然,倏忽间两个世界。“一人吃一个”这样的大白话,竟然也可入诗,只有
王梵志这样彻悟的人才敢为了。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也不可多得,不论人们爱不爱吃这个“土馒头”,都得吃一个,而且只能吃一个。死后在城外的孤寂生活自然不能与城里的繁花似锦相比,可是,纵然“土馒头”内的生活没滋没味,却由不得人选,不如老老实实“莫嫌没滋味”。
在这首诗中诗人坦然面对生死,语调轻松幽默,但又并非视生死如儿戏般的不负责任的轻松,也并非强作欢颜的故作轻松,而是在正视自然规律彻悟生死后,对世人的
讽诫。
宋代
范成大曾把这首诗与
王梵志的另一首诗“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的诗意铸为一联:“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十分精警,《
红楼梦》中
妙玉就很喜欢这两句诗,而“
铁槛寺”、“
馒头庵”的来历也在于此。
王梵志,初唐白话
诗僧,身世难考。据晚唐《
桂苑丛谈·史遗》载,其为
卫州黎阳(今河南
浚县东南)人。隋末王德祖于树中拾一婴儿,初名王
梵天,后改为
梵志。
王梵志的白话
讽喻诗寓含着佛教禅理、生活
哲理及社会伦理,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极大影响。20世纪初,长期失传的《
王梵志诗集》在
敦煌石室重新发现,更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