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子山山城,位于辽宁省铁岭市
西丰县凉泉镇城子沟内,坐东向西,平面呈“∞”形,由石筑城、土筑城两部分组成,城墙总长7197.9米,是唐至辽、金时期的山城遗址。
历史沿革
1973年,辽宁省文物普查队辽东组对城子山山城进行了调查。
1991年,铁岭市文物部门配合辽宁省保单位“四有”工作对城子山山城进行了调查。
2007、2008年,为配合文物本体抢险工程,对城子山山城西门、水门、望台、戍卒营地进行了清理。
2020年5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铁岭市博物馆、西丰县文物管理所对城子山山城重新进行了考古调查,并发掘了1号、2号门址。
遗址特点
综述
城子山山城,坐东向西,平面呈“∞”形,由石筑城、土筑城两部分组成,城墙总长7197.9米。1号门址为山城东门;2号门址山城南门。发掘面积500平方米。1号门址清理出完整的门道、两侧墩台和墙体、门内侧护坡、门内东侧马道等遗迹现象2号门址,清理出门道西侧墙体和门外护坡局部。经过发掘搞清了门道的结构和两侧墙体的垒砌工艺,为南墙墙体和门道的维修、修缮工程提供了考古依据。
石城
石城实测周长约4332.8米,面积约1006000平方米。城墙由人工石筑墙体和自然墙体组成,人工墙体长4108.8米、自然墙体长224米。人工墙体主要修筑在自然山脊顶部、山脊外侧陡坡和两山之间的缝隙及山谷地带;外墙以楔形石或板石错缝垒砌,一般无内墙,墙芯用梭形石、碎石或山皮土填充;墙顶偶见石洞,无女墙;墙体一般基础宽3.5米、顶宽2米、外高1.7米。自然墙体较少,主要分布在东墙上,凭借自然山脊为之,外侧为断崖,内侧为陡坡。城墙上发现瞭望台6座、门址5处;城内发现房址138座(其中111座沿北墙和南墙内侧分布)、建筑址2座、瞭望台1座、水井2眼、蓄水池1座、拦水坝2处。
土城
土城实测周长约2865.1米,面积约644000平方米。城墙由人工夯筑墙体和自然墙体组成,夯筑墙体长2253.6米、自然墙体长611.5米。人工墙体主要修筑在自然山脊顶部,台地外侧边缘和两山之间的山谷地带;墙体由山皮土夯筑或堆筑而成,夯层不明显,局部见有石质基础;墙体一般基础宽6.2米、顶宽2.1米、外高2米、内高1.5米。自然墙体亦较少,以自然山脊为之,外侧为陡坡,内侧为平缓台地。城墙上发现角台4座、门址或豁口9处、瞭望台1座;城内发现瞭望台1座、房址2座、高句丽遗存采集点3处。
外围遗址和墓地
城子山山城坐落于群山之中,其外围可供人类生活的区域主要是山谷平地和河流两岸的台地,大致包括“三谷一台”。三谷包括勤廉村至德贤村山谷、凉泉镇至城子沟山谷、福巨村至榆树堡村山谷,一台为碾盘河两侧台地。
勤廉村至德贤村山谷内发现高句丽时期积石墓地3处(德明积石墓、德明河南积石墓、大梨树沟积石墓)、遗址1处(德贤遗址)。积石墓地均分布在季节性河流两侧的平地中,墓圹由粗糙的块石垒砌,内部填充河卵石,破坏严重。德贤遗址位于山谷最内部的季节性河流北侧的台地上,背山面水,面积约5000平方米,地表有大量高句丽时期陶片。其他区域未发现高句丽时期遗存。
1号门址
1号门址,位于石城南墙东段,东距南墙和东墙交汇处约30米。门址所处位置东高西低、门道北侧(城内)为自然山脊顶部平台,南侧(城外)为山脊外陡坡,地表植被茂盛,筑墙石材散落,石缝间有大量夹砂红陶瓦残片。发掘面积约300平方米。
门道,坐落于山体基岩上,被门道倒塌堆与门道两侧墙体间填充碎石,局部竖立板石。门道内侧有三级石阶通往城内,石阶均由不规则的板石或碎石单层垒砌。门道外为斜坡,斜坡西侧紧靠门址西墩台用长条石和板石垒砌石护坡,东侧靠近东墩台亦摆放两块板石,与西侧对称,西侧的石护坡抬高了门道外西侧的地势,使门道外侧的道路较为平整。门道外口处用不规则板石平砌一层石阶,将门道和门外道路分开。门道内口和门道中部发现两处门槛槽。门道内口的门槛槽地表为一条黑土带,有两侧的开槽口和底部铺石,西侧槽口宽0.44米、东侧槽口宽0.2米。门道中部的门槛槽平面呈长方形,槽内有红烧土和黑色炭粒(应是木质门板焚烧所致),底部为碎石,西侧槽口宽0.4米、东侧槽口宽0.65米。门道底部铺有黄沙土作为活动面,土质黏性较差,踩踏痕迹不明显。
西墩台,东侧紧邻门道,西侧与西墙相连,墩台平面呈长方形,外立面与西墙平齐,内立面凸出于西墙内立面,南北长4.47米、东西宽3.93米、外高2.73米、内高0.65米、侧高(门道)1.7米。西墙与西墩台连接,清理部分长5.41米、宽3.7米、内高0.34米、外高2.54米。西墩台与西墙砌筑方式相同,系借助自然山脊外侧陡坡修筑,底部坐落于基岩上,局部用碎石找平。外立面由较规整的楔形石和条石压缝垒砌,从下到上逐层内收。内立面所用石材较为随意,所见楔形石和条石不规整,石块间缝隙较大,未填充石片。墙芯全部由梭形石和碎石填充,梭形石之间、梭形石与内、外立面的砌石间咬合较好。
东墩台,西侧紧邻门道,东侧与东墙相连,墩台平面呈方形,外立面与东墙平齐,内侧紧靠自然陡坡,顶部无砌石。边长3.81米、外高2.52米、侧高(门道)2.94米。东墙与东墩台连接,清理部分长4.2米、内高0.53米。东墩台借助自然陡坡的外侧修筑,外墙底部坐落于基岩上,局部用碎石找平,外立面由较规整的楔形石和条石压缝垒砌,从下到上逐层内收;内侧依靠于自然山坡上,无内墙;外墙与自然山坡间由梭形石和碎石填充。东墙砌筑方式与东墩台相近,不同的是东墙内侧有石砌墙体,墙体选用石材和垒砌方式均较随意,石块间缝隙较大。
马道,位于门道内东侧自然山脊上,底部坐落于自然山坡早期山皮土上,由西向东延伸,为1号门址附属的登墙设施。西侧较低,破坏严重;东侧较高,保存较好,接筑于东墩台和东墙结合处。平面呈长条形,由石板和碎石垒砌而成,选用石材和垒砌方式较随意。残长3.9米、宽1.44米、残高0.32米。
护坡,位于门道内东侧自然山脊下,底部坐落于生土上,局部用碎石垫平。护坡围绕自然山体底部边缘修筑,沿山体走势有折角,折角将护坡分为南、北两段。南段靠近门道,保存有2~5层砌石,由方块石和楔形石压缝垒砌。长1.56米、宽0.48米、高0.92米。北段保存有2~3层砌石,由楔形石和不规则板石压缝垒砌,所用石材加工粗糙。长2.74米、宽0.42米、高0.63米。护坡倚靠门道东侧自然山体,缓解了自然山体坍塌对门道的冲击。
灰坑,位于城内自然山脊上,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弧壁,圜底,坑内出土大量夹砂红陶碎瓦残片和碎石,推测为门道建筑构件废弃坑。坑口长3.04米、宽2.58米、深0.74米。
城子山山城是以石城为主兼有土城的复合式山城,修筑土城更多是为了占据石城西侧的制高点,加强石城西侧的防御。
文物遗存
综述
城子山山城出土文物遗存有陶器、铁器及陶质瓦件等,尤以瓦件和铁器数量较多。
陶器
陶器量较少,仅见陶罐1件。夹砂黄褐陶。侈口,口沿下饰一周附加堆纹,短颈,深弧腹,底部残。口径11.4厘米、腹径11.6厘米、残高16.8厘米。
瓦件
瓦件数量较多,主要出土于门道内侧石阶和马道北侧的山脊台地上,有筒瓦、板瓦、瓦当、压当条四种。
铁器
铁器数量较多,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工具类,见有铁钉、帽钉、门钉、门包条、门鼻包片、锥,主要出土于门道内;第二类为武器类,有铁镞、甲片,出土于马道北侧山脊台地上。
研究价值
城子山山城是辽北东部山区一处规模较大的山城遗址,在高句丽及夫余史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历史、考古和古建筑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城子山山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交通信息
自驾:自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城子山山城,距离约32.5千米,用时约5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