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中按照发生地域或受影响范围而划分出的灾害
城市气象灾害是气象灾害中按照发生地域或受影响范围而划分出的一类,是指发生在城市区域,由于气象要素或其组合的异常,对城市居民的生命与健康,对城市建筑与设施、城市各行各业生产与社会活动以及对城市资源与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各类事件。有时由于城市系统的脆弱性,并不明显的气象要素异常也可以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或较大的社会影响,只要是由气象因素造成的,也应列为城市气象灾害。
特征
时空分布的密集性
由于城市的人口与经济分布密集,城市经济、文化活动又具有明显的日周期,使得城市气象灾害的发生与影响在时空分布上也带有密集性。如雪,雾和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造成的交通阻断在城市中心区上下班交通高峰期时就特别严重,干燥多风天气引发火灾如在晚间人群密集的文化娱乐场所发生,损失就特别惨重,而同一地点同样的灾害发生在深夜损失就轻得多。
与城市下垫面性质密切相关
与拥有大面积农田或天然植被的乡村生态系统不同,城市下垫面以不透水、易导热和热容量相对较小的水泥地面和沥青路面为主,城市新区和新兴城市更是高楼林立,形成一种特殊的局地气候类型一城市气候,具有热岛、湿岛(有时成为干岛)、雾岛、浑浊岛等效应。上述效应又因城市建筑与设施的分布格局而形成明显的地区差异,导致不同气象灾害在城市内部分布的差异。如城市热岛与高温灾害在城市中心区的水泥地面广场与路面上格外严重,而在公园绿地或水面附近要轻得多有研究表明城市的立体建筑加强了热力与动力对流,使得城市发生局地暴雨的几率要多于乡村,不透水地面与建筑物的垂直高度差使径流系数明显加大,从而加重了城市低洼地带的雨后内涝与盛行风向平行街道两侧的楼房形成风廊,是风灾多发地带,而高大建筑的背风面风灾较轻城市中心区、交通枢纽附近与下风向地带空气污染较重,能见度较差,郊区与城市的上风向地带空气污染较轻,能见度较好市区外围雪灾较重,中心区相对较轻楼房低层的昼夜温差较大,高温热浪与低温冻害都较重,在逆温笼罩时空气污染也较重,楼房高层的温差较小,通风好,空气污染较轻。
具有连锁性
城市除存在自然灾害源外,还存在多种人为灾害源。气象因索作为一种自然力作用于城市系统时,常常引发城市系统的人工能址泄漏或爆发,与自然力结合在一起,使城市气象灾害的破坏力明显增大。特别是城市生命线系统,由于是为整个城市的经济与生活服务,一旦因灾受损,会影响到所保障区域的所有单位与企业,有时还能诱导城市系统内部的其他物质的不正常泄漏,从而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
突发性强
与乡村气象灾害相比,城市气象灾害具有更加明显的突发性。一方面是由于城市的生产与生活节奏都明显快于乡村,工业生产的周期也明显短于农业生产,进而累积性气象灾害对城市的危害要轻于对乡村和农业的危害。另一方面是由于气象因素往往要与城市系统中的致灾因子,特别是人为因素相结合,才能酿成较大的灾害,而后者往往带有突发性。如雪后路滑易发生交通事故,此时有人酒后开车或疲劳驾驶,更可能酿成大祸。
分类
分类目的是按照不同灾害的发生和危害机制,采取不同的竹矧方法曾对策、以较低的减灾投入获得较高的减灾效益。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当种灾害分类方法。
按照灾害发生的原因,可分为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两大类。当代的城市气象灾害,总体上仍属自然灾害的范畴,但不少灾种巳带有明显的人为特征,
按照灾害发生过程的长短和缓急,可分为突发型和累积或按发型两大类。在城市气象灾害中,通常认为局地暴雨、雷电、大风、冰雹等属突发型,干旱、内涝、热害、冷冻、大气污染等属累积型。
按照气象灾害发生的地域范围可分为城市气象灾害、农村气象灾害、海洋气象灾害、山地气象灾害等。
按照灾害发生的强度或灾情程度可分为巨灾、大灾、中灾、小灾等,同一灾种也可分为强、中、弱不同等级。
按照灾害作用的对象或产业领域,可分为农业气象灾害、林业气象灾害、工业气象灾害、交通气象灾害、建筑气象灾害等。
城市气象减灾
研究城市气象灾害,以及由气象条件诱发的次生灾害或气象条件对人为灾害事故的影响,对于保护城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市气象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应对城市气象灾害,一方面需要加强城市防灾抗灾基础设施工程与备灾物资等硬件的建设,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城市减灾法制与制度,健全减灾管理机构与体制,提高全民安全减灾意识与技能等软件的建设。
与大多数自然灾害一样,城市气象灾害通常是由不可抗的自然力引发的,很难阻止其发生,特别是对于突发性气象灾害。但是我们通过加强对于气象灾害发生原因和危害机制的研究,充分认识城市气象灾害发生和演变的规律,就能够增强对城市气象灾害预测和预警的准确率I通过研究城市建筑与各行各业对于气象灾害的脆弱性和易损性,正确评估城市不同承灾体不同等级的灾害风险,我们就能够取得防御城市气象灾害的主动权通过建立健全应对城市气象灾害的应急体制、机制与法制,编制减灾规划和各类应急预案,实施防灾减灾工程,就能够提高城市应对和减轻气象灾害的综合能力。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04 21:17
目录
概述
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