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由成立于1996年4月的旅游学院更名而成。
办学历史
1924年,私立华中大学设置史地专业。
1951年,公立华中大学设置史地组。
1956年,招收地理专业本科生,地理教师主要有李景锟、徐宝芬和李子魁等。
1956年9月,魏振如和徐宝芬等同志筹备组建地理系,在中南地区招收了57名地理专业本科生,委托河南开封师范学院地理系培养。
1957年7月至1958年6月,从华东师范大学、开封师范学院、华南师范学院、北京大学、天津师范学院先后调入部分教师,其中教授2人(梁希杰、陈小澄),讲师5人(徐宝芬、冯运华、景才瑞、叶学齐、王毓梅)。
1958年6月,华中师范学院正式成立地理系,首届系主任为梁希杰先生,魏振如任书记。
1958年9月,招收1958级学生60人,并接回开封师范学院委培的1956级学生。
1986年,华中师范大学组建地理学研究所,与地理系。
1994年3月,华中师范大学旅游系成立,与地理系并存。
1996年4月,旅游系和地理系更名为旅游学院。
2002年4月,旅游学院更名为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017年,获批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
2019年,获批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至2021年11月,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共招收了57届学生。
六十多年来,梁希杰教授(1958.9-1966.5;1979.1-1980.4,地理系负责人;1980.4-1984.6)、
徐樵利教授(1979.01-1980.04,第二系主任)、
邓先瑞教授(1984.6-1996.4)、王会昌教授(1996.4-2000.1)、
曾菊新教授(2000.4-2008.10)、罗静教授(2008.10-2019.7)、
敖荣军教授(2019.7-)先后担任系主任(院长)。魏振如、员敖固、张昌华、李图书、杨宝亮、蔡靖方、向三久、曾浩、李云和梁志群先后担任地理系/旅游系、旅游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党总支(分党委)书记(或主要负责人)。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11月,学院设有5个系,开设5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1月,学院拥有教职工总人数105人。其中,专任教师86人,教授21人、副教授3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德国洪堡学者计划1人、澳门青年学者计划1人、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工程计划第二层次人选2人、湖北省百人计划1人、全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人;湖北省自然基金创新群体1个,湖北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和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楚天学子4人、博雅学者1人,桂苑名师3人、桂子学者1人,桂子青年学者5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1月,学院拥有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地理教育博士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学论、旅游管理5个学术学位硕士点以及学科教学(地理)、农学、旅游管理、资源环境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开办了区域旅游与环境(MTM)、自然旅游与生态保护(MPPM)两个中美联合办学硕士专业。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1月,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建有湖北省地理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2个。近5年获批国家级教研项目1项,省级教研项目6项;获湖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截至2023年11月,学院近5年学生获各类国家级奖励126项,其中特等奖或一等奖34项;获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奖3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1人,获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1人。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1年3月,学院建有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研究院、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两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土地科学研究中心、城乡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3月,学院近5年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43项,一般纵向项目334项,横向项目268项,总经费9000余万元;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9部,授权国家专利1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68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1项。
现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