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的灯》是李佩甫创作的长篇小说,2003年3月首次出版。
内容简介
农村青年冯家昌为了能够成为城里人,压抑人性,失去自我,在现实与情感的漩涡中挣扎,在权力的迷阵中突围,最终完成了他及整个家族“挺进”城市之役。这其中既表现出了农民的隐忍与机智,又从另一侧面批判了这种现状的不合理性,呼唤着时代变革的早日到来,呼唤着健康人格的重塑。支书女儿刘汉香在情感的折磨中站立起来,则以自己的心点亮了“挺进”城市之灯。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1978年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原因,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在空间格局上形成了较为显著的对比,并直接影响着中国人口的流动方向。在这种现实状况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进城市,开启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到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与之相对应,中国的社会形态也发生了变化。数以亿计的农民从乡村进入城市,这一事实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个个体而言,不仅是外在生活空间的变化,也有情感、心灵、伦理等方面的变化,并因其处境和经历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生命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城乡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构成了具有时代色彩的社会景观。面对这样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状况,许多作家通过文学作品对社会变迁作出积极回应。其中,河南作家李佩甫是不可忽视的一位。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城乡关系问题获得了持续性的观照和思考。
在李佩甫的笔下,中原乡村是他考虑的重点,而城市是以依附于乡村的方式出现的,并没有打开它的意蕴空间。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他以“平原三部曲”(包括《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和《平原客》四部长篇小说对城乡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描写。《羊的门》写的是客观,诉说了土地的沉重及植物生长的向度,小说的结尾主人公呼国庆似乎对他极度信仰的土地产生了怀疑,而《城的灯》则顺着这个思路,开启了从乡到城的挺进之路。
人物介绍
冯家昌:一个打小在上梁村过着由贫穷带来的窘困屈辱的生活的人,这种生活练就了他极度的自卑与不可想见的自负,同村村长女儿刘汉香喜欢上他,但同时也称他为“你狼”,小说写了这个“狼”人咬着冷冷的牙,咬破篱笆,从乡村艰苦突围,使自己成为一个城里人。
刘汉香:冯家昌同村村长女儿,喜欢冯佳昌但看不惯他“赤脚大仙”,送了他一双解放鞋,并强迫冯佳昌穿上。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李佩甫在《城的灯》里增加了对城市的叙述体量。冯家昌与刘汉香最终的目的都是向城市进军,他们都以城为灯。李佩甫围绕两个人分别结构城市意蕴,透露出对城乡关系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其实两个人进军城市的心理动因如出一辙——受到了伤害,只不过被伤害的原因不同。冯家昌受到伤害的原因是贫穷与乡村宗法伦理。冯氏五兄弟少年丧母,父亲又是“外来户”,关系与物质的双重缺乏共同造成了冯家在乡村宗法社会中的底层地位。冯家昌立志进城是因为秉承母训,重要的是在他看来,进城且留在城市是摆脱自己卑微地位、超越底层困境的唯一路径。因此,冯家昌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留在城市,他要像楔子一样楔进城里,用尽浑身解数挤进去,所以被城市挤压、甚或变形都不是他要考虑的问题。城市之于冯家昌仅仅是一个狩猎场、一个危险地带,像冯家昌一样的人带着在乡村习得的、已然定型的生存技巧、思维模式、乡村伦理价值观念来到城市,却难以融入其中,反而不断与城市产生冲突。此时李佩甫笔下的城市只是“乡村土地的延伸和平原思想意识的弥散地”,城市空间的价值伦理并没有真正进入作家的叙述视野。
不同的是,刘汉香向城市的挺进是基于一种觉醒。这种觉醒的原因一部分来自冯家昌对其感情的背叛,另一部分来自城市对她的伤害。刘汉香对城市的想象,与她对冯家昌在城里的地位与身份的想象是一体同构的。但在她亲眼看到冯家昌在城里的卑微处境时,想象与现实之间出现巨大鸿沟,她感觉到来自城市的伤害。这时,刘汉香加深了对自我群体的认同,这种超强的认同感激发出了她的“花镇理想”。
小说作者让刘汉香选择了一条与冯家昌不同的进城之路。“刘汉香心目中的‘城’,是以乡村文明为基础,城市文明作参照和资源”。她试图另起炉灶,通过借鉴城市现代文明与恢复传统文化来重建乡村。刘汉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改变了村容、村貌,但她最终却遇害了。
借助刘汉香形象,李佩甫试图为乡村找到一条有尊严的向现代挺进的道路。作家在强烈社会责任感与既定创作意图的驱使下,不断神化刘汉香形象使其具备超凡的魅力。但是面对乡土现实,乡村的现代化道路对于这个弱女子来说负担过重。作家的强力书写最终只能使刘汉香形象流于概念化。李佩甫试图通过刘汉香形象,为维护乡村尊严给出一条自救之路,结果却以失败告终。此时,李佩甫开始思考他一贯依恋的乡土的“反面”。他一直给予无限同情的这块中原土地,除了作为被损害的角色,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可能还扮演着其他角色。
《城的灯》披露人物的复杂性和普泛性,把犀利的笔触深入到人性的根部,尖锐而有力度地揭示了贫穷对人的异化和腐蚀。李佩甫通过对冯家昌、刘汉香这两种进城之路和各自人生价值取向的着力呈现与比照,在呼唤健康人格重塑的同时,也深情期待农村变革的深人和彻底。
艺术特色
《城的灯》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观照,透视在中国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结构中,农民”逃离”乡村,进入城市的艰难历程。小说文字温婉,具有诗性的张力。以抒情诗般的句式,音乐般的节奏,营造了一个可感可触的艺术氛围。
该小说以诗意的叙述和温婉的文字,通过中原地域特定的日常生活场景和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观照,展现了农民逃离乡村进人城市的艰难历程。无论是小说精心营造的如触凝脂般的艺术氛围,还是作家对沉隐在社会和人际关系中的乡俗文化、权术文化、诸般人性的深人洞察,都在精神和审美上感受强烈震撼和冲击。
作品影响
长篇小说《城的灯》被长江文艺出版社收入较有影响的“九头鸟长篇小说文库”中。
作品评价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樊会芹《李佩甫研究》:《城的灯》比《
羊的门》似乎稍嫌力弱,但在题材的界域和人物的类别上却有新的拓展,而且其思想探寻价值和伦理叩问价值亦不可忽视。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李佩甫,河南许昌人,中共党员。1984年毕业于河南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71年参加工作,历任许昌市文化局创作员,《莽原》杂志社副主编,
河南省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院长等。现为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河南省作协主席。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曾获庄重文文学奖、飞天奖一等奖、中国“五个一”工程奖、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优秀长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