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
福建省泉州市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福建省最早兴建的城隍庙之一,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庙中供奉“清溪显佑伯主”(俗称“城隍伯主”),并祀“城隍夫人”(俗称“城隍妈”)。庙宇原建于县治东(县城富民街安溪县实验小学内),今共有旧庙与新庙各一座,建筑风格独特,装饰富丽堂皇,香火鼎盛。
布局结构
旧庙坐北朝南,为宫殿式建筑,原规模为五进四天井。其中三进为正殿,前含拜亭,后连寝舍,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式,抬梁架,彻上露明造;殿外有盘龙石柱,雕琢精巧,灵活壮观。
殿正中有穹窿藻井,外向为透孔金饰圆形棂窗,雕梁画栋,庄严瑰丽。整座殿宇庄严大方,绿瓦盖顶,屋檐翘脊装饰以双龙抢珠,衬以人物、花草,五彩鲜艳。
1958年和1986年,旧庙的第一殿和第五殿先后被教育部门拆建为宿舍,今旧庙的建筑物仅存二至四殿。
文物保护
1988年12月25日,被安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规模之大
新庙位于东岳寺东侧,依照原庙规制,1990年1月16日动工兴建,1992年1月5日竣工。与东岳寺并肩联臂,为五进殿堂,顺山势递升兴建,南北向。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
第一殿面宽五间,辟三门,檐口辉绿岩龙柱,门堵、窗棂分别以青白石雕刻,有鲤鱼跳龙门、双龙戏珠、双狮抛球、狮凤牡丹、松鹤莲荷、竹鹿等图案,屋架构件,如吊筒分别透雕花竺、垂莲、嫦娥奔月、吹箫引凤。
第二殿为城隍殿,重檐歇山式,彻上露明造,穿斗式,面宽五间,进深五间,前加拜亭。一至三殿内诸神像,均仿旧庙体式。正副三尊城隍神像均坐正殿,分别面向三圆棂窗,八爷、九爷伫立两旁。
三殿为城隍寝殿。四殿为罗汉殿,奉祀观音佛祖。五殿为释迦殿,奉祀三宝世尊。全庙红墙绿瓦,金碧辉煌;飞檐翘脊,鎏金绘彩;雕龙刻凤,巧夺天工,其势更胜旧观。
文物古迹
安溪城隍庙今存有诸多文物古迹。庙内珍藏的城隍伯主之印,据传系宋代皇帝所赐。新庙门前挺峙的一对辉绿岩龙柱,原为旧庙所立,系出自前代名匠之手,神龙驾雾,精雕细作,活龙活现。
城隍新庙的拜亭有一副古联:“宠锡袍冠八闽第一;褒封伯爵五邑无双。”传说安溪城隍伯主自宋代以来,由于曾为宋太后治愈顽疾,得帝赐御龙袍,又是邻近原五大县(即南安、安溪、晋江、同安、惠安)的保护神,因此两次受到朝廷敕封,宋帝赐金冠、龙袍、玉印,褒封显佑伯;清道光皇帝敕赐“钦加普护清溪显佑伯”圣旨一道,而其他县份的城隍却无此殊荣,是为“八闽第一”、“五邑无双”。
重大意义
安溪城隍庙,历经千年兴替,蜚声鹤远,著称海内外,在国内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均有分炉庙宇,每年各月,特别是农历五月二十八日城隍诞辰日,海内外信众均组团到庙进香、朝拜,在弘扬传统文化及对台、对海外文化交流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增进两岸中国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等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0 16:45
目录
概述
布局结构
文物保护
规模之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