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城隍庙
广东省揭阳市境内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揭阳城隍庙,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始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现存庙宇为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
历史沿革
揭阳城隍庙始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历经兵燹和自然灾害,几度颓圮。
现存庙宇为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
明正德八年(1513年),由义民宋廷春等捐资重建。
明嘉靖七年(1528年),由主簿季本增修。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邑人罗经泰倡建前亭及两旁钟鼓楼。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由邑人蔡俊、吴以汀、谢烈、宋汝翼、谢焘、宋仲勋、朱君陈等又重新维修。
清雍正九年(1731年),合邑绅士重修。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知县刘业勤捐俸重修。
1993年,组建城隍修缮办公室。
建筑格局
揭阳城隍庙主体建筑大殿为悬山顶,面宽三间,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今保留的原建筑物还有山门、大门、两虎、大殿、养生池、石拱桥、夫人厅等。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大门为穿斗式构架,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屋面为硬山顶。大殿面宽三间,进深四间,心间两梁采用抬梁式结构,既有一定柔性又获得较大的活动空间;东西端的两个梁架,则采用刚度较大的穿斗排架结构。后庭养生池中,有两株苍劲的古水松,相传是宋代建庙时栽种的,已有800余年历史,是县境内的珍贵古树。城隍庙的梁架结构大殿和夫人厅的金柱柱头上,都层叠着二至四层铰打叠斗。大殿梁架的前柱还采用木石结构,下半截为石,上半截为木,上柔下刚夫人厅位于大殿后面,厅前有一长方形养生池,池水有暗道与溪河相通,随潮汐张退。池周围以石栏,中有石拱桥,把池分为两片,每片中间各有一棵水杉,高约十米,基千直径约半米。池中鱼已绝迹,龟幸余存,大者尺许,小者若拳。夫人厅的梁架结构与大殿相似。心间两边的大柁向中和向下两面,均有浮雕。向中一面为莲花藻草周边浮雕,向下一面为较简单的藻草浮雕,刀法明快简朴,皆为明代所刻。前柁的人物彩绘应为清重修时所绘。厅、廊石柱多为宽四瓣形。
文物遗存
揭阳城隍庙正门额阴刻“城隍庙”三大字,配“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匾联,左右门额刻有“你来了么?”、“也有今日!”横匾,正殿拜亭有“为恶不灭祖宗必有余德德尽必灭;为善不昌祖宗必有馀殃殃尽必昌”等匾联多方,匾为黑漆金字。
历史文化
传说明朝年间,揭阳城凤围宋村有一位姑娘,同嫂嫂到城隍进香祈福,见到伯府美貌连声称赞,嫂嫂便戏姑说:“小姑若能嫁给一位象伯府这亲美貌的姑爷就好哩!”宋姑娘听后,只是笑而不语。
当晚,宋姑娘果然见城隍来到她的闺中,与她同床共枕。她把一根红绳系于城隍足上。翌晨,她把这梦告诉嫂嫂。白天,姑娘又到城隍庙中,果然见她梦中系在城隍的足上的红绳,还系在神像的足上。后来,这位姑娘无病而终,人们都传说她被城隍娶去作夫人。
后来,人们在城隍庙大殿后连壁建了一座伯府夫人厅,供塑宋姑娘金身,并将其厅前辟成养生池,上面砌一座拱石桥和栏杆,池中又植两株参天水棉树,取水水(瑞瑞)棉棉(绵绵)之意,许多善男信女常买鳖来在池中放生祈福。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7日,揭阳城隍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址
揭阳城隍庙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
交通
乘车前往揭阳城隍庙:乘车往揭阳汽车总站,出车站往西顺着进贤门大道直行,过进贤门直走约200米至学宫广场,广场右侧即为城隍庙。在汽车总站打的或者搭乘人力三轮亦可。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2 12:5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