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风书院
建于乾隆四十五年的书院
滨州培风书院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院名出自《庄子·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书院历史
清李煕龄撰《滨州志·书院》:“培风书院在东南隅,内为讲堂三楹,后院长斋室三楹,两旁号舍四间,堂之旁号舍各一间。其前,东西对号各六间,大门一间,二门一间。其旁小房皆各二间。杜石樵先生记曰:州旧无书院,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州牧张堂捐廉,劝谕绅士创立。赀未集调任去,以其事付之先君暨王沣公。义捐买地基修造,以所余生息,为院长未仪,其薪水。则现任捐给。甲寅后,州牧潘大礼置入官地,填莅任复捐廉五百金,倡输添肄业生膏火,并增葺号舍。亦未全集调任去,以故归制未备。仅刻张牧额曰:培风书院,而碑记尚阙,条约、书籍未具,待后人补焉。”
乾隆年间,官立书院剧增。这是滨州培风书院应运而生。并成为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滨州杜家的十三世孙杜彤光非常热心滨州的公益事业,并将他的家教思想和方法推向了社会。他捐资并亲躬修葺学宫,还首创滨州城内最早的公办学堂培风书院。在创建培风书院的过程中,他不但亲自带头捐资,还亲董其事,在两任知州的协助下,他克服重重困难,筹措资金,购置地基,鸠工备料,任劳任怨,不辞辛劳,直至竣工。他又延请儒师,招收学子,制定学规;乃至学子生活输添,号舍增葺,院长、儒师俸禄,门额、刻匾、镌石等一切院内庶务皆秩序井然,逐件落实。培风书院的建成开学,对滨州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古滨州后期的文化教育繁荣,奠定了有力的基础。此举,杜彤光有首创之功,功不可没。至光绪三十年(1904)则令书院改为学堂,培风书院就此结束。
2013年1月14日,在滨州杜氏宗亲会秘书长杜建廷的努力下,在省市有关领导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下,滨州市培风书院正式恢复,填补了滨州没有正式注册书院的空白,成为滨州市第一家正式在民政局部门正式注册的书院,也是正式以滨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业务主管部门的书院。成立后的滨州市培风书院由杜建廷担任法人代表、院长。滨州市培风书院将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将为华夏国学的传承与发扬做出自己的贡献。
书院现况
滨州市培风书院是从事国学教育研究、实践、推广和服务的专业机构,业务模式是国学教育整体服务,包括国学教育高端及个性化培训、国学教材及其定制化服务、幼儿启蒙教育品牌加盟等三大核心业务。滨州市培风书院总部位于滨州东方文化街,滨州市培风书院以中国民主同盟滨州市委员会等机构为支持背景,以知名国学教育专家为顾问团队,秉承“传承国学、开启智慧、成就人生、奉献社会”宗旨,倡导人生国学理念,为有识之士搭建国学教育的事业平台,为当今和未来社会探索人的成长、成功和成就的教育之道,并逐步打造出相应的教育体系、教育实践基地。
滨州市培风书院的定位是国学教育的研究者、实践者、推广者和服务者,并以此建立自己的事业和业务模式。
国学教育的研究者。滨州市培风书院针对当前教育现状,逐步开展系统的现行教育体制、国学教育模式的调查研究,积极参访各类经典教育、国学教育机构,认真总结和探索国学教育的本质、目标、规律、体系及其实现模式,努力走出一条在传承中创新的国学教育之路。
国学教育的实践者。滨州市培风书院将在研究、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大胆开展国学教育实践,与国学同仁自主创办和合作创办国学教育实体,包括国学幼儿园、少儿国学馆、国学堂等,努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和实践基地。
国学教育的推广者。滨州市培风书院在自己投身于国学教育实践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关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倡导,依托和借助政府研究机构、公益组织和首都高等院校的力量和资源,与国学教育界同仁一起,努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根植到幼儿园、中小学、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的家庭中去。
国学教育的服务者。滨州市培风书院鉴于当前的教育体制和国学教育现状,将努力搭建一个致力于国学教育事业平台,集聚一大批国学教育仁人志士,在研究、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摸索、总结和开发一系列符合当今时代和社会的国学教育的教材、教学、教法、践行和验证体系,为国内各类教育机构、各类社会组织和广大家庭提供系统的国学教育服务。
书院理念
院训
正统正道 严肃严谨 广宁理雅 高博精深
宗旨
传承国学 开启智慧 成就人生 奉献社会
传承国学:以传承国脉为己任,应时代之所需,弘扬以传统文化为根基、融儒释道文化为一体的国学精华;
开启智慧:以明道开慧为旨归,通过推动国学教育实践,体验心性之学,开启国人智慧;
成就人生:以圆满人生为追求,在事业和生活中践行圣贤之道,知行合一,经世济民;
奉献社会:以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共创人心和谐、社会和谐。
使命
造就百千万国学老师
培养百千万国学孩子
打造百千万国学家庭
成就百千万国学人生
学观:人生国学
滨州市培风书院定义的国学,是以人生为核心的大学问和大智慧,是以解释人生困惑、指明人生方向、提升人生境界为出发的。国学就是人生之学,修身之学,成功之学,圣贤之学。
何为人生国学?国学的根本意义在人生。所谓人生国学,第一,学习和传承国学,是要学习和汲取古圣先贤的人生智慧;第二,学习和弘扬国学,是要关注现实人生,解决现实人生的各种问题;第三,学习研究国学经典,是要开启自身智慧,提升人生境界;第四,传承和传播国学,是要更好的利益大众人生。
人生国学的目标是成就圆满人生。圆满人生的内涵包括:身心和谐的健康人生,家庭和乐的幸福人生,利己利众的成功人生,超凡入圣的智慧人生。
建设规划
为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文化强国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中国传统国学的继承与发展,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体系,积极组织学术专业机构和社会教育资源,科学规划、建设和完善国学教育体系,积极大力培育国学教育工作者,大力开展国学教育试点,正本清源、扬清激浊、革故鼎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国学教育模式,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历史自觉意识,追本溯源,继往开来,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弘扬民族智慧,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打造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致力于科学规划、积极培育和完善国学与文化创意产业服务体系。
滨州市培风书院以滨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业务主管,是滨州市唯一正式注册的书院;承担中国传统国学的主要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任务,是企业家投融资俱乐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论坛、中华国学与文化创业产业联盟的永久活动场所。
滨州市培风书院拟在滨州主要文化发达地区,投资开发建设七个培风书院文化创意产业分院,每个分院的学术核心集中致力本领域学术产业化建设,其规划建设的主要功能计划包括以下九个方面:
第一,国学培训基地,作为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企业事业单位管理骨干,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管理智慧的教育培训及研修基地;
第二,师资培训基地,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整理,学术研究,成果展示和师资培训基地;
第三,文史研究基地,作为滨州各地和各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遗产和濒危文物、民间、民俗文化的整理、收藏和学术研究基地;
第四,学术交流基地,作为滨州与各地文化比较研究基地,文化学术交流中心;
第五,艺术典藏基地,作为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和近现代名家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图书的收藏、整理和学术研究、交流基地;
第六,礼仪庆典基地,作为滨州乃至举办传统文化节日庆典、青少年成人礼文化广场和教育基地;
第七,创业孵化基地,作为国学与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和青年大学生创业基地;
第八,国学养生基地,作为道家养生、禅修养生、武术养生、气功养生、书画养生、音乐养生、中医养生、休闲度假、旅游养生基地;
第九,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论坛年会永久基地,常年开展全市、全省、全国及国际文化创意产业的商务交流、项目交流、成果展示、国际会议接待、餐饮酒店等;
大力创造海内外全球华人、企业界、教育界、文化界等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支持,积极参与,合作开发的浓厚氛围。
崇德分院
经滨州市培风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办公会提请,并交由滨州市培风书院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表决。决定成立滨州市培风书院崇德分院。
滨州市培风书院崇德分院秉承“古风为华夏,立身是崇德”。清风明月,为天地之情怀;仁义礼节,是人品之修养。我等同人,一向仰慕古之君子儒雅风范,陶醉于泱泱华夏大国之风。“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崇德”,当此国运昌盛,海清河宴之时,滨州市培风书院崇德分院在宏扬祖国传统文化,传承先哲遗风方面略尽绵薄之力。在五千年文明古国,典籍浩瀚,可汗牛而充栋;源远流长,如绵绵江河滔滔不绝。古之仁人志士,浩然正气充沛乎天地之间;墨客骚人,芬芳文字激荡于千古之后。崇德盛大,非少数人可以尽起无穷。故此,愿招天下英才,同赏奇文,共襄盛事。古人云:“殷荐明德,传芳国风”。对此清风明月,华夏毓秀,齐鲁钟灵,期待与天下同人晤对于一室之内,寄情于山水之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滨州市培风书院崇德分院依托国内优秀的国学教育资源,面向国内外优秀管理者及领导人先后开设了国学养生系列课程、国学营销系列课程、国学理财系列课程以及国学心理咨询系列课程、首席执行官国学培训、游学问道系列课程。成长与壮大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线,辐射前沿应用类及学术类学科的多维度、多层次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一流学府,分院开创和发展中国国学百家讲坛、中国易学百家讲坛、中国佛学百家讲坛、中国史学百家讲坛、中国养生百家讲坛、少儿国学翰林班、华夏问道高级讲习班、游学课程、华夏儒商国学论坛等优秀精品国学教育项目。作为华夏国学教育第一学堂,在办学过程中挖掘全球优异教授,网络知名学术泰斗,培养国学社会精英。
分院以“弘扬国学智慧,书写圆满人生,培育儒商领袖,助力民族复兴”为宗旨,以中国国学为主要蓝本,古为今用,以国学思想启迪智慧,以国学素养修养身心,以国学因缘结缘学友,以国学情怀拓展胸怀,以国学智慧成就企业,以国学精神实现完美人生。学院形成了诚信、仁爱、中和、宽容、礼义的企业文化,提倡务实、严谨、创新、团结、协助、共赢的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以民生为本,以人为本,以更为开放的胸怀和视野为国学事业的研究者、传播者、合作者、学习者等机构及个人提供更为广阔的成长及成功舞台和空间。学院秉承“正统正道,严肃严谨,广宁理雅,高博精深”的办学风格,结合中国企业家及中国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要求,以宏扬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为己任,与中国企业及中国企业家共同努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卫守备王三锡以教养之事为朝廷司牧官之职责,又感靖远虽处西陲,人质朴“不事狙谲”,过去“其文风丕振,歌鹿鸣而名雁塔者踵相接也”,而自明以来登科者寥寥无几,故谋诸士绅,购得文庙西地基一段,捐俸创建,规模粗具。请学行端严者为师,招城乡有志进学而贫者入学。清查抛荒田地,募民开垦,征粮充作经费。王三锡撰《创建培风书院碑记》,详述经过,以便稽查。嘉庆二十四年(1819)重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10 11:39
目录
概述
书院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