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风书院
建于明嘉靖年间的书院
培风书院,建于明嘉靖元年,旧址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老梅城东隅、城隍庙侧,今为原梅县实验幼儿园和现梅县人民医院职工宿舍。
简介
培风书院旧址位于老梅城东隅、城隍庙侧,今为原梅县实验幼儿园和现梅县人民医院职工宿舍。站在曾先后开设培风书院、懿德女校、县立女子中学、省立梅州女子师范学校旧址所在地,颇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之感。历经近600年沧海桑田的变化,培风书院在历史的长河中消逝了,原址的建筑物均已荡然无存,只能在一些文献记载中找寻到它曾经存在的痕迹。曾执教县立女子师范学校的老教师黄童从《梅县大观》一书中的当年县立女子中学老照片“按图索骥”。
历史沿革
培风书院由来已久,可追溯到明嘉靖年间。据相关史料记载:
明嘉靖元年(1522年),广东督学魏校毁坊村淫祠,立社学,延师朔望考课,次日习礼、习射,此程乡社学由来。明嘉靖时为表彰忠烈刘元城和文天祥,特在梅城东北隅修建双忠书院。
明崇祯九年(1636年),知县陈燕翼将该书院售予生员黄炯为书塾,并将所售得款另构祠于城东攀桂坊,又增祀与本县历史有关之前三贤(即唐朝张九龄称曲江,北宋狄青称武襄公,宋末蔡蒙吉。蔡蒙吉在梅任职期间,曾创建松源堡义学,开创了梅州设义学之先河),将双忠书院更名为五忠祠,置祀产。
及至顺治二年(1645年),知县戴长治,又增祀韩昌黎(韩愈),程旼二贤,将五忠祠更名为七贤书院,当时有徐韶奏为赞《七贤书院》诗云:“群公祠院锦江干,正气光芒射日寒。金銮千秋开铁汉,朱颜三月照黄冠,文章北斗瞻芳躅,姓氏南齐重考槃。炎徵昆关碑碣在,七星长挂水云端。”第二年(1646年)为寇毁,黄炯乃捐旧所买双忠书院复为祠,移祀七贤,后为武弁占住。
清康熙七年(1668年),知县王仕云清复修建,并取五忠祠田归七贤。康熙二十年(1681年),知县王吉人将七贤书院加以修葺,并增建合来亭,又二年(1683年),于祠东为室祀前陈王二令(陈燕翼和王仕云),以产为陈置祠,由王复也。西为书院,以培风额其堂,丹墀(祠堂)东西为义学。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黄炯又送出陈王祠东地基为横房,召僧看守祠宇。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知县刘广聪重修培风书院。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知县曹延懿增建濂溪周公,新建伯王公祠,于陈王祠前,题大门额曰九贤书院。由此培风书院又更名为九贤书院。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州王元枢将九贤书院改为程江书院,拨七贤田谷一十二石,界僧奉佛归阴那山,余田为书院膏火赀(计量),延师课士,院规始。
清乾隆五年(1740年),嘉应州绅士奉督学惠士奇(1671-1741年,清学者、文学家)主祀院内。乾隆十五年(1750年),知州王之正,以先贤祠宇颓圯,详请修葺改建,正楼三间祀九贤,于楼上中翕以县令陈燕翼、王仕云、王吉人督学,惠及黄炯,别为一龛居左,合东西祠院地造书房一十七间,更造合来亭、仪门各一座,头门三间以培风书院题门首,添设膏火以课士,由此程江书院又更名为“培风书院”。此外,还于署前大街(今义化路)立“人文秀区”牌匾。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知州毛维锜倡捐置业,以增膏火,保证就读文士无生活后顾之忧。自此至清末,培风书院成为嘉应州有名的学府。这是梅县旧有三间书院(另两间是东山书院和崇实书院)中最有名气的书院。清同治四年(1865年)培风书院毁于兵火,后周子英来梅任州牧时重为修复。最后,缘于战争、朝代更替等原因,培风书院开设至清末又停办了,具体的停办原因和时间则无从考证。
历史事件
梅城第一间女学
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办的梅城第一间女学——懿德女校就设于几经更替、修葺的培风书院旧址上。
懿德女校的创办人为清末女诗人叶璧华(1842-1915年),号润生,别字婉仙,是梅县白渡(今丙村)鸬鹚坑人。她从小学习诗文,好学博闻,十几岁时就会题诗作对,名噪一时,著有《古香阁诗集》。她的丈夫李蓉舫是个秀才,公公李载熙是个翰林。
叶璧华曾受聘为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家庭教师,她于戊戌变法失败后,返归乡里,不顾顽固势力反对,毅然在原培风书院旧址创办梅县女子学校“懿德女校”,开设以文学诗词为主的课程。
在她的带动下,清末民初,梅县先后办起了多所女校,如梁浣春租借黄竹洋曾氏在北门的“耕耘小筑”开办了女子学校,在梅城西区市塘唇的育婴堂兴办了“嘉善女学堂”,1913年在“千顷楼”开办“桂里女子学校”,1915年在“培风书院”旧址上建立了“梅县县立第一高等女子小学”等。因此叶壁华与梁浣春同被誉为“女教育家”而永载史册。1913年,懿德女校与崇实女校合并改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
邓颖超曾到校讲演
1926年春,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潮梅特派员张婉华(广东妇女解放协会执委)、邓颖超(国共广东区委委员、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妇女部秘书长)先后来梅,曾到县立女子师范学校作讲演,宣传国民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邓颖超母亲杨惠贞老师亦随同来梅,还在梅县女师任教半年。
1927年5月,女师全体师生在中共领导下,参加了“五一二”工人武装暴动。
女校几经更替变迁
1929年,县立女子师范改为县立女子中学,1936年秋始奉命改为广东省立梅州女子师范学校。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把省立梅州女师的高、初中学生分别并入饶公桥的梅州师范学校和北门的梅州中学,该书院旧址又为“梅山中学”所用。
1952年,梅山中学并入联合中学后,原址则改办机关幼儿园(后改为梅县实验幼儿园),有一部分则划归梅县人民医院,被改建为医院职工宿舍,后又改建为黄解兴医院。
后来,由懿德女校与崇实女校合并而成的梅县女子师范学校的一部分,成了今天梅州市唯一的一所全日制综合性大学——嘉应学院的前身。
书院共更替了13个校名
从1522年开始的双忠书院算起,1636年的五忠祠,1645年的七贤书院,1683年的培风书院,1695年的九贤书院,1733年的程江书院,1750年的培风书院,1906年的懿德女校,1913年的县立女子师范学校,1915年的梅县县立第一高等女子小学,1920年的县立女子中学,至1936年的广东省立梅州女子师范学校,解放初期的梅山中学——一共更替了13个校名。每一个校名,似乎都诉说着梅州文脉鼎盛的曲折由来。
它曾几度崛起,又几度衰落,凝聚着多少文人志士的夙愿,铭刻着多少“人文秀区”的真谛。
“前贤同景仰,况乡名处士,坪号相公,立定脚跟,知学问当先器识;高阁此登临,看水绕花洲,峰环梅岭,放开眼界,信江山足助文章。”这是黄童老师笔记本中找寻到的当年所记,悬挂在原培风书院两边大柱的长联,据传是由清同治年间的举人张麟定代州牧所撰。
在剑英图书馆找到了几本名为“培风”的刊物正是广东省立梅州女子师范学校出版的校刊。由此可推测,后期依次设在培风书院旧址上的懿德女校、县立女子中学、广东省立梅州女子师范学校可能沿用“培风”的标志。
历史意义
随着新式教育的兴起,培风书院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作为当时及后来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仍传承着“人文秀区”弥足珍贵的文化传统,为梅江的文风炽盛、人才辈出起到了促进作用。如今梅州被誉为“文化之乡”,特别是女子文化之普及,不能不把培风书院的贡献与创办梅县女校的叶璧华、梁浣春的功劳联系在一起。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13 16:36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