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最基本的方程,亦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假定,它的正确性只能靠实验来检验。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它揭示了微观物理世界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就像牛顿定律在经典力学中所起的作用一样,它是原子物理学中处理一切非相对论问题的有力工具,在原子、分子、固体物理、
核物理、化学等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薛定谔,1887年8月12日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1906年至1910年,他就学于维也纳大学物理系。1910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维也纳大学第二物理研究所从事实验物理的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应征服役于一个偏僻的炮兵要塞,利用闲暇时间研究理论物理。战后他仍回到第二物理研究所。1920年他到耶拿大学协助维恩工作。1921年薛定谔受聘到瑞士的苏黎世大学任数学物理教授,在那里工作了6年,薛定谔方程就是在这一期间提出的。
1927年薛定谔接替普朗克到柏林大学担任理论物理教授。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薛定谔对于纳粹政权迫害爱因斯坦等杰出科学家的法西斯行为深为愤慨,移居牛津,在马达伦学院任访问教授。同年他与狄拉克共同获得
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6年他回到奥地利任格拉茨大学理论物理教授。不到两年,
奥地利被纳粹并吞后,他又陷入了逆境。1939年10月流亡到爱尔兰首府都柏林,就任都柏林高级研究所所长,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在此期间还进行了科学哲学、生物物理研究,颇有建树。出版了《生命是什么》一书,试图用量子物理阐明遗传结构的稳定性。1956年薛定谔回到了奥地利,被聘为维也纳大学理论物理教授,奥地利政府给予他极大的荣誉,设定了以薛定谔命名的国家奖金,由
奥地利科学院授给。
薛定谔方程(Schrdinger equation)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的量子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方程,也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假定,其正确性只能靠实验来检验。 ,其中中上面的三角是
哈密顿算符。并且,U是系统的势能。
量子力学中求解粒子问题常归结为解薛定谔方程或
定态薛定谔方程。薛定谔方程广泛地用于原子物理、核物理和固体物理,对于原子、分子、核、固体等一系列问题中求解的结果都与实际符合得很好。
薛定谔方程仅适用于速度不太大的非相对论粒子,其中也没有包含关于粒子自旋的描述。当计及相对论效应时,薛定谔方程由相对论量子力学方程所取代,其中自然包含了粒子的自旋。
.薛定谔提出的量子力学基本方程 ,建立于 1926年。它是一个非相对论的波动方程。它反映了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它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相当于
牛顿定律对于经典力学一样,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之一。设描述微观粒子状态的波函数为,质量为m的微观粒子在势场中运动的薛定谔方程为。在给定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以及波函数所满足的单值、有限、连续的条件下,可解出波函数。由此可计算粒子的分布概率和任何可能实验的平均值(期望值)。当势函数U不依赖于时间t时,粒子具有确定的能量,粒子的状态称为定态。
定态时的波函数可写成式中称为
定态波函数,满足定态薛定谔方程,这一方程在数学上称为本征方程,式中E为本征值,是定态能量,又称为属于本征值E的本征函数。
针对量子力学中大多数量子体系的哈密顿算符都比较复杂,薛定谔方程均不能得到严格解或分析解的问题,提出了用数学中的
有限差分法来解决计算量子力学中薛定额方程的本征问题。对普通的径向薛定谔方程和含时的薛定谔方程进行了有限差分法的分析,给出了两种薛定谔方程的有限差分法的离散方程,并以
线性谐振子为例,进行了计算机编程推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研究量子力学问题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利用德·拉·佩纳等人关于阶梯算符方法的表述形式,可以使
因式分解法的步骤规范化,以利于在初等量子力学和量子化学教学中广泛应用。我们把这种方法应用于球坐标下的自由粒子、三维各向同性谐振子和二维氢原子,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