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主大教堂(俄语:Храм Христа Спасителя)位于
莫斯科,是世界上最高的
东正教教堂,也是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之一。该教堂是
拿破仑战争后,在1812年12月25日由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下令修建的,其目的是为了感谢救世主基督“将
俄罗斯从失败中拯救出来,使她避免蒙羞”,并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俄罗斯人民。
救世主大教堂的
设计方案几经修改。最初的设计完全参照罗马的
万神殿,为圆形建筑,天穹有圆形天窗。此后的几个设计方案先后采用了
威尼斯拜占庭风格和
新古典主义风格,并糅合进大量
共济会的象征性符号(亚历山大一世是共济会成员)。亚历山大一世去世后,他的弟弟尼古拉一世继位,尼古拉一世是一名虔诚的东正教徒,反对
新古典主义和共济会的
建筑形式。在他的命令下,设计师托恩参照君士坦丁堡的
索非亚大教堂,设计了一座新拜占庭风格的教堂。
设计图纸于1832年通过,建筑地点也由原来的莫斯科城制高点——
麻雀山改为
克里姆林宫西南侧、莫斯科河畔。原址的一座女子
修道院和一座教堂被迁往他处。
救世主大教堂的建造工作于1837年开始,
主体结构至1860年基本完工。完成内部豪华的装饰和壁画又花费了约20年的时间。1883年5月26日,在
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冕的同一天,救世主大教堂正式竣工。
救世主大教堂此后成为
俄罗斯乃至世界上最大的
东正教教堂之一,并成为全俄罗斯东正教普世大
牧首的主教堂。1912年,在教堂东门外举行了亚历山大三世铜像的落成仪式。
十月革命后,
俄国东正教会遭到迫害,教会财产被没收,教堂被查封。救世主大教堂也停止了一切
宗教活动,并被关闭。教堂周围成为莫斯科市民散步游玩的场所。1931年,联共中央决定修建庞大的
苏维埃宫,其地址选在了救世主大教堂的基址上,为此决定将救世主大教堂拆毁。从1931年初开始,教堂的镀金圆顶、十字架、
铜钟、上层
柱廊和基座上的浮雕被陆续拆除,教堂的铜门、壁画、
壁板、大理石雕塑、
吊灯和残存东正教法物也被拆走。1931年12月5日,救世主大教堂的残余建筑被炸毁,夷为平地。
由于缺乏资金、地基不牢、
莫斯科河发生洪水以及战争爆发等原因,
苏维埃宫最终未能建成。救世主大教堂的废墟在此后20多年间一直保持荒芜状态,原地下室被水淹没。赫鲁晓夫当政时期,下令将其改为公众游泳池。
苏联解体前夕,俄国东正教会接到许多要求重建救世主大教堂的请愿。1990年2月,在救世主大教堂原址举行了重建
奠基仪式。苏联解体后,于1992年成立了重建基金,并在1994年接到大量捐助。1996年,新救世主大教堂的下半部分(耶稣变容大教堂)举行了祝圣仪式。整座教堂的重建工作于2000年8月19日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