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规则
计算机术语
基辛格规则是相对于PC处理器业界闻名的“摩尔定律”而来的,同样这个规则也是以处理器业界闻名的英特尔首席技术官帕特·基辛格名字命名的。
规则内容
今后处理器的发展方向将是研究如何提高处理器效能,并使得计算机用户能够充分利用多任务处理、安全性、可靠性、可管理性和无线计算方面的优势,而使用多内核的处理器。
多内核处理器不仅仅是通过提升处理器的频率来提升性能,更通过提升晶体管的性能来再次带动处理器性能的提高。”
简单说就是“摩尔定律”是以追求处理性能为目标,而“基辛格规则”则是追求处理器的效能,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可是却相差甚远。效能强调的是处理器的每单位功耗发挥的性能,即性能除以功耗。
相关历史
哈佛大学的“基辛格规则”。
1947年9月,当代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曾任美国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福特政府国务卿的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 (Henry Alfred Kissinger),根据《士兵权利法案》获得奖学金并进入哈佛大学政治系学习。在哈佛读书期间,基辛格荣幸地得到了威廉·埃利奥特做他的导师。埃利奥特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是哈佛的一个传奇人物,为黑格尔的信徒。
他教授给了基辛格一套完整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并成为发现基辛格的第二个伯乐。1950年,在埃利奥特教授的指导下,基辛格完成了他的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为《历史的真义—关于施本格勒、托因比及康德的感想》。
这篇本科论文长达377页,埃利奥特教授仅看了前100页,就提笔批了“最优”。基辛格的论文至今在哈佛仍被人提起,因为他的论文篇幅过长,学校被迫制定了“基辛格规则”,这条规则限定未来的大学生在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时,长度不得超过基辛格论文长度的1/3。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22 14:44
目录
概述
规则内容
相关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