埽工
中国古代创造的以梢料、苇、秸和土石分层捆束制成的河工建筑物
埽工是指中国古代创造的以梢料、苇、秸和土石分层捆束制成的河工建筑物,可用于护岸、堵口和筑坝等。
简介
中国古代创造的以梢料、苇、秸和土石分层捆束制成的河工建筑物。可用于护岸、堵口和筑坝等。埽工的每一构件叫埽个或埽捆,简称埽。小的叫埽由或由。累积若干个埽个接连修筑构成的工程就叫埽工。
起源
先秦已有类似埽工的建筑,称为茨防。埽工在宋代已普遍使用,卷埽技术已比较成熟。
卷制方式
卷制方式为:以梢芟分层匀铺,压以土及碎石,然后推卷成捆,用竹索、草绳等捆扎维系,即成埽捆,每捆圆径数丈,长加倍。将若干埽捆下至河岸指定位置,并用桩、绳固定,即成埽工。埽工用料历代不断变化。
历史沿革
宋代一般为“梢三草七”。元代用梢较少,不及草的十分之一。
明代制埽无柳梢时用芦苇代替,并不再用竹索,而以麻绳代替,石料用得也较少。清代逐渐用秫秸代替柳梢。清代中叶以前基本是卷埽。
清中叶后,逐渐改为厢埽,即于施工处置一捆厢船,在船与堤头间铺绳索加料就地捆埽,层层下沉,并且很少用碎石,签桩也减少了。厢埽又有顺厢(料物平行水流铺放)和丁厢(料物垂直水流方向铺放)之分;按形状又有磨盘、月牙、鱼鳞、雁翅、扇面等埽;按作用又分为藏头、护尾、裹头等埽;按所处位置又分为旱、面、肚、套、门帘等埽。
应用
埽工就地取材,制作较快,便于应急,且秸草等料可缓溜、抗冲刷、留淤,特别适用于多沙河流,具有多种用途,但体轻易腐,要经常修理更换,管理费用大。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6:57
目录
概述
简介
起源
卷制方式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