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花,是堆砌、堆织、堆绣、粘贴等工艺的总称,主要材料以丝绸为主,有棉花、硬纸板、金属丝、通草、陶泥、沥粉、金银箔、各色丝线、丝麻、宝石、贝壳等。起源于远古祭祀的花贡与供花,伴随潞绸织造技艺流传于宫廷于上层社会之间。
上党是中华神话的源头,蚕桑文明的起源。堆花历经千百年,在唐韩王李元嘉封荫上党后趋于成熟。李隆基别驾潞州把堆花艺术演变为宫廷的斗花,风靡整个大唐,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就描述了着一场景。《霓裳羽衣曲》中宏大的人间仙境就是堆花的第一次惊艳亮相。自盛李记老字号成型于宋元,在明代惊艳亮相,一直在韩王后裔李家流传,现在故宫、乔家大院、自盛李记堆锦博物馆以及全国各地都有大量历代精美堆花作品流传于世。
祭祀的花贡、供花、绢花、贴绢、通草花、折绢、堆绫、堆绣、堆锦、布堆、堆纱、布贴画、绢人、扎花等技艺都属于堆花艺术的范畴。
堆花,起源于远古祭祀 《左传》载:“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这是丝绸祭祀的最早记载从周公做礼开始。
孔颖达《
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至此丝帛制品已经成为了神权王权的象征。《周礼》这部书说到当时有专管收集鸟羽的官吏。《地官·羽人》说:“羽人掌以时征羽翮之政于山泽之农,以当邦赋之政令。”《天官·司裘》说,“掌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仲秋献良裘,王乃行羽物。”这是丝绸羽毛结合起来的堆花艺术的原型,也就是源于祭祀的供花和花贡。到春秋时期,已经有立春“戴胜”习俗。这是堆花艺术之绢花的起源。
五代马缟著《中华古今注》记载:“冠子者,秦始皇之制也。另三妃九嫔当暑戴芙蓉冠子,以碧罗为之,插无色通草苏朵子……”这是最早记载先秦时期使用通草做花的文献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说到内棺盖板上有“
羽毛贴花绢”。这是羽毛剪贴堆砌这种堆花工艺的实物证据。新疆吐鲁番阿斯塔墓那出土的文物中出土了发现一束西晋至唐以来的人造绢花,这是堆花工艺兴盛的开始。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就形象描绘了这一场景。
从隋朝起,潞绸就已成为山西州府向朝廷进贡的主要物品。从《隋书》记载:“上党,人多种农桑……”享有“南淞江,北潞州,衣天下”的历史佳话。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韩王李元嘉。李元嘉是唐代著名的画家,他封荫落户上党后,寄情山水,工行草书,善画龙、马、虎、豹。《旧唐书本传》、《唐书本传》、《历代名画记》、《书断》有记载,而且对他画功的评价极为高,言其画作优于二阎。李元嘉在贞观朝被封为右领军大将军,后进封韩王,授潞州都督。他的辖区上党当时为闻名天下的丝绸织造基地,纺织业特别发达,而且当时的潞州为潞泽咽喉,是极为著名的交通要塞和兵家必争之地。自大汉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和毕竟之地。李元嘉为了韬光养晦,把丝绸华丽尊贵的特性,运用到了画作之中,结合由来已久的祭祀的贡花、花供、羽冠、贴绢、堆绣等工艺、创造出了堆花这门艺术。
李隆基别驾潞州,把堆花这门工艺运用到他的大型祭祀神曲《霓裳羽衣曲》的场景布置当中。宋金之际,李家开始从商后创造老字号:“自盛李记”。
明沈王朱模封上党,李家得英宗御赐碑记,联姻褒奖。这代始祖李鸾国宝堆花作品《郭子仪寿诞图》至今保存在山西芮城博物馆。明清自盛李记堆花家族名人辈出,把堆花艺术发展到极致,通草、金银箔、泥塑、沥粉、微雕象牙、刺绣等各种各样的工艺应用的出神入化,现有大量精品存世,保存在故宫、乔家大院、自盛李记堆锦博物馆等地。
1915年李治清与儿子李楷(进士出身)、李模、李时忠、祖孙3代,历时3个月堆制的“春桃”、“夏荷”、“秋菊”、“冬梅”四季条屏,被选送到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荣获二等银质奖章。风靡海内外,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吴佩孚等人都有订制,成为达官贵人馈赠之极品。915年李治清与儿子李楷(进士出身)、李模、李时忠、祖孙3代,历时3个月堆制的“春桃”、“夏荷”、“秋菊”、“冬梅”四季条屏,被选送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荣获二等银质奖章。风靡海内外,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吴佩孚等人都有订制,成为达官贵人馈赠之极品。
堆花的主要工艺是:先创作底稿,再将图形描在薄纸板上,照线剪裁成若干块,再在这些纸片上“贴飞边”、“压纸捻”、“絮棉花”,后蒙上所需绸缎,并按图案要求将蒙上去的这些绸缎经过“拨折”、“软褶”、“彩绘”、“贴金锡线”,成为片状半成品,然后将此半成品,平面拼贴在已经绘好场景的底板上,或悬挂,或装框,或缝绣,或贴宫扇与宫灯衣帽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作品上有秘药,不存在虫蛀,历久弥新。现在明清大量作品存世就是佐证。
解放后,堆花公私合营,为适应大批量出口创汇,生产革命题材作品。李家传人把工序简化,流水线生产,后来为了加快生产,又用印染技术替代绘画,虽产量增加,却使得明珠蒙尘。真正的传统堆花技艺濒临灭绝。
2016年,
长治自盛李记堆锦博物馆的成立,代表着尘封多年的堆花艺术的新生,大量历代堆花先人的作品得以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