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镇港,
长江口水系河道,位于上海市
崇明区东部。从长江口
南支水道经堡镇港水闸,往北流经
堡镇镇,穿过
南横引河,经
港沿镇,穿北横引河,入长江口北支水道,长14公里。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堡镇港位于崇明区东部。从长江口南支水道起,经堡镇港水闸,往北穿过
南横引河、北横引河,入长江口北支水道,长14公里(一说14.4公里)。自南向北经堡镇、港沿两个乡镇。
河道变迁
水文特征
堡镇港,位于崇明岛,岛上地面高低差不大,内河取统一水位,闸内正常水位为2.8米;农忙灌溉用水期间,开闸引潮,内河水位升至2.9米左右;台风暴雨时,闸内河沟水位降至2.6米左右。地面高程3.2米的地区,建有排涝泵站,内部正常水位控制在2.6米以下。
每日有昼夜两次潮汐。解放前的最高潮位为5.7米,发生在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农历八月初三。1955~1984年,堡镇站最高潮位为5.67米。1955~1984年,堡镇站最低潮位为-0.19米。
涨潮潮差:1955~1984年,堡镇站为2.33~2.63米,最大潮差4.45米,最小潮差0.20米,均出现在1972年。
落潮潮差:1955~1984年,堡镇站为2.33~2.65米,最大潮差4.67米,最小潮差0.04米,分别出现在1984和1968年。
主要支流
北横引河,位于崇明区北部。为东西向骨干河道。西起崇新水闸附近,东与庙港、鸽龙港、张网港、东平河相交,东至团旺河北端东旺沙水闸附近,全长52.8公里。始建于1975年长征农场段,后经多次开挖、拓浚、联通,形成新的骨干河道。
南横引河,位于崇明区南部。东西向骨干河道。西起崇西水闸,往东与庙港、鸽龙港、老滧港、张网港、东平河、堡镇港、六滧港、奚家港等河道相交,东至团结沙垦区连接团旺河。长80余公里。枯水期水深1.0米~2.1米,可通航100吨以下以下的船舶。主要利用张家港、通济河、施翘河、大通河、横河、八滧港、涨水洪等老河道,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分期分段多次裁弯取直、拓宽浚深、改线延伸,及实地开挖而形成。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堡镇港,原在大通、富安纱厂西侧,南口至大通河。1957年,堡镇港南沿建水闸,要扩建河道。为避免市镇房屋搬迁,平地新开从老堡镇港西300米处的南口至马桥横河河段,利用横河折东1公里,接路港至北口,全长13.9公里,河底宽25米至10米,河底标高0.26米至1米,坡比1∶3至1∶2。1978年,将南马桥以南一段500米改线,向北直线新开至闸口。新河段河底宽15米,河底标高0米,坡比1∶3。同年,在北口建闸。
1957年崇明县整治疏浚堡镇港,完成总长度13.90(公里),土方数120.16(万立米),投资经费17.00(万元)。
1975年,整治疏浚堡镇港等12条河道,完成总长度61.20(公里),土方数229.62(万立米),投资经费85.83(万元)。
1978年,整治疏浚堡镇港、四滧港、六滧港、七滧港、奚家港等11条河道,完成总长度99.30(公里),土方数293.71(万立米),投资经费471.91(万元)。
2011年2月9日,崇明县实施堡镇港二期综合整治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整治长度7.11公里,疏浚土方10.42万立方米,新建护岸15.04公里,绿化13.26万平方米。2011年10月,县级河道堡镇港二期(港沿2号桥~环岛河北横引河)综合整治工程主体工程完工。
涵闸
堡镇港南闸,原建于1957年,防汛抗洪标准低、闸孔小、梁底标高低、交通桥狭窄,经过30多年的运行,闸墩被船只冲撞后严重露筋;海漫块石护坡坍塌损坏,不能适应引排航运的需要。经上海市水利局批准进行老闸改建。即在拆除原闸但保留部分结构的基础上,将原三孔3×6×3米改为单孔12米,闸底板加厚40厘米,闸墙加厚80厘米,交通桥由原来H-8级改为H-20级,桥宽增加到9米,梁底标高由原来7.0米提高到8.5米,翻建并拓长海漫,增加上下游软体排,上游增设导流排,制作12×6米的直升式钢结构平板工作闸门及备用闸门各1扇,使用QPQ-2×16吨启闭机及管理房350平方米。该工程由崇明县水利勘测设计所设计,水利工程公司施工。于1992年9月25日开工,1994年1月4日竣工验收,工程等级评为优良。改建工程共完成土方8.47万立方米;石方3150立方米、砼1475立方米,工程总投资912.33万元,其中县财政承担拆迁费50万元。
2021年,堡镇港南闸实施改造,2022年完工。新闸位于崇明区堡镇港南首,作为崇明南沿15座引水口门之一,是崇明岛域堡镇镇附近重要的引水口门,建成后的堡镇港南闸,水闸孔径从老闸的12米扩大至3孔18米。
发电
1958年7月,县水利科组织技术力量,在堡镇港水闸东边孔内安装水轮机,试验发电。水轮机先为横冲立轴式钢结构,后改下注式木结构。经试验,水轮机能带动500瓦小型发电机,潮汐发电基本成功。
航道航运
航道
1984年,堡镇新港航道南起堡镇新港南口,讫堡镇新港北口,长14.40公里,经堡镇、港沿两个乡镇、竖河垦区,为市管航道,通航能力6级。枯水期航道水深1.2米。可通行40吨船舶。
港渡
堡镇港(港),位于堡镇镇南面。1912年堡镇工商界人士提议建造轮埠。1927年经施丹甫等人发起,由堡镇保坍委员会集资3万元,在堡镇老港西侧海塘建造轮埠,并建砖木结构的候船室和售票房,建筑面积为96平方米。1959年拨款100万元,在堡镇新港东侧江滩填土另建钢筋混凝土客运码头1座,同时建有候船室及其他配套设施,建筑面积为637平方米,可供旅客800余人候船。以后发电厂扩建,该码头不能继续使用。1977年又拨款235万元,在堡镇老港东侧江滩建造新客运码头2座,1979年12月投入使用1座。该码头和候船大楼等建筑规模宏大,为长江下游第一流客运码头。码头有跑道两条,各长150米,宽8.7米,东跑道有钢架风雨棚;钢质结构趸船,长60米,宽10米,可供双体客轮靠泊;客运大楼建筑面积为3035平方米,楼分两层,底层候船厅有东厅、西厅和中间的母子候船厅,上层为办公室。堡镇港客运码头建成后,每日有两班客轮靠泊,年客运吞吐能力为400至500万人次。
解放前,堡镇老港货运码头全年吞吐量为3000吨左右。1957年,新港开辟后,在新港闸外东侧河岸建造货运码头和货场。1962年至1976年,建造专业运输单位码头4座,其中2座为干砌立坡石驳码头,2座为混凝土结构码头。1972年,拨款60万元,在原堡镇轮埠栈桥西侧兴建海岸固定式货运码头1座,1974年建成。码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77米.宽12米,可供千吨货驳和海轮靠泊,港内铺筑货场2.4万平方米。1979年,堡镇内港、外港货运码头建立港区,配置起重吊车33台,皮带输送机37台和其他机械设备,年货物吞吐能力200至250万吨。
北堡港渡口,于1979年11月从北四滧迁港沿乡,位于港沿乡北部。搭乘堡镇至前哨农场或至长江农场班车可达。渡口与启东三条港、吴仓港对渡。1980年新建混凝土结构固定式码头1座,长10米,宽3.5米,渡口建候船室等用房,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候船室可供300名旅客候船。渡轮候潮开航,每日来回一班,节日加班。渡口设有饭店、旅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