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头村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塘头社区下辖村
塘头村,位于石岩街道南部,距离街道办事处约6千米。相邻自然村有应人石村。塘头老村位于铁岗水库上游,和尚岗(和尚岩)岭下,1958年修建铁岗水库,把淹没区的村民搬迁至现深圳市区福田白石洲,建塘头新村;1994年铁岗水库扩容,该村剩余村民被纳入老村旁边的移民村。1999年,老村旁边的移民村整体搬迁至2千米外在高坳山顶规划建成的新村,新建居民别墅,老村废弃。
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乌石岩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石岩乡;1951年,属宝安县第三区石岩乡;1958年10月,属超英公社;1959年,属南头公社白芒大队;1961年7月,属南头区石岩公社;1963年1月,属南头公社上屋大队;1975年8月,属石岩公社上屋大队;1979年1月,属深圳市石岩公社;1981年10月,属深圳市宝安县石岩公社;1983年7月,属宝安县石岩区塘头乡;1986年10月,属石岩镇塘头行政村;1993年,属深圳市宝安区石岩镇塘头行政村;2004年,属石岩街道塘头社区。
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村民主要有池、邓、刘、陈、邹等姓。池姓为第一大姓,明朝从福建汀州上杭县迁移至广东梅州;清康熙年间(1662一1722年)从梅州迁移至当地。邓姓为第二大姓,元明时期从福建迁移至广东梅州;清初从梅州迁移至当地。刘姓为第三大姓,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至广东梅州;清初从梅州迁移至当地。2015年末,户籍人口826人,其中男性478人,女性348人;80岁以上15人,最年长者91岁(男);海外留学1人。非户籍外来人口约2.8万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8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8人,主要分布在美国、马来西亚。
传统经济以种植水稻、水果、花生等为主。现在集体经营以建设工业开发区、物业出租、厂房出租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商业经营等。自然资源主要有矿泉水,铁岗水库水下有高岭土矿。特色农产品有荔枝、龙眼、芒果等。特色传统(节庆)食品有春节圆笼粄、年糕,冬至萝卜粄,端午节粽子,清明节鸡屎藤粄。
沈海高速G15线、南光高速S33线、松白路、塘头大道经过该村。村内1950年通电,1963年通电话,1990年通自来水,1997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9年通互联网。村内有塘头小学,设年级6个,班级36个,2015年在校学生2000人,教职工92人。另有塘头双语幼儿园,2015年在园幼儿420人,教职工36人。还建有塘头新村篮球场、健身路径、塘头新村公园、塘头老人活动中心,并有塘头图书馆,藏书3万册。
池氏宗祠,始建于清朝,重建于1997年。占地面积300平方米。三开间两进一天井,砖、钢筋、水泥结构,硬山顶,绿琉璃瓦覆盖;后堂用于祭祀祖先;仍作宗祠使用。祠内有碑刻“池氏宗祠碑记”,大门两侧有楹联“金岗献瑞;笔架钟灵”。
塘头老村后山岗墓葬,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为宝安区不可移动文物。
古驿道遗迹和尚岗位于塘头老村东侧山岗之上。古村因修建铁岗水库而废弃。现仅存老村中一段土路及一些老村房屋的残顷断壁。村中及村西土路宽4米余,村东一段土路宽2米左右。村中麻石条道路南北向长300多米,村南土路长约1千米,村北土路长约300米。现在仅作铁岗水库监管中队安全巡查之用。
村内有土地庙,始建于清朝,重建(重修)于2000年,供奉土地公、观音菩萨。村民不定时前来条拜。
《塘头村乡规民约》于1993年制定。
大年初一村民多吃斋。每年重阳节,全村池姓族人到东莞清溪祭拜先祖池钦四郎,祭祀时奉上烧猪、果品等、燃放鞭炮,敬香。回村后全村吃大盆菜。
传统习俗舞麒麟形成于清朝,流行至今。塘头村舞麒麟在清代至民国时期非常兴盛,还教会了附近的麻布等村舞麒麟。舞麒麟表演完成后还要表演武术。
石岩客家山歌,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为塘头村人池官华。
相传,开村始祖池维祥兄弟三人,于清朝康熙年间带领全家每人肩挑两箩筐行李从福建汀州上杭县南迁,路过塘头村时,大哥池维祥的箩筐绳子断了,他对两位弟弟说:我就在此地安家了,你们继续向前走吧。大哥池维祥在塘头老村立村之地发展形成塘头村。两个弟弟继续向前,走到西乡附近安居下来。
2000年,该村被广东省爱国卫生委员会评为广东省卫生村。
2015年,塘头村被宝安区列入工业区改造项目。
代表性人物:池正发(?—1945),塘头村人,1945年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同年在东莞县霄边战斗中牺牲。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3 20:18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