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尾村
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下辖村
塘尾村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排内,古村以古围墙为界,全村总面积为39565平方米,现存古民居约268座,21座祠堂,19座书室,10眼古井,4个围门,28座炮楼。塘尾古村始建于宋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东莞现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代村落。塘尾古村是广府文化在珠三角地区延续、传承及结合地域特色发展的典型代表。
塘尾概况
塘尾村世居村民为李姓。其先祖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从甘肃陇西迁至广东南雄沙水村珠玑巷柯子里;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迁至宝安沙井,卜居獭步村(属长安),后再迁南城白马村;南宋开禧年间迁至此地。
历元、明、清近六百年的发展,李氏逐渐兴旺,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人口增至1000多人,塘尾围成李氏家族聚落。塘尾明清古村落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围前三口鱼塘一大二小,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两口古井代表两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护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亩良田。古村落布局合理,由围墙、炮楼、里巷、祠堂、书室、民居、古井、池塘、古榕等组成很有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尤为可贵的是,古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未经破坏的明清建筑比较多,保留大量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灰塑建筑构件,明、清、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使用的生活和生产用具也有大量保存,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现今塘尾明清古村落居民多搬出外住,房屋空置或出租给外地民工居住,塘尾村民委员会协调村民进行古村落的保护与管理。2001年被广东省政府评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末,户籍人口1100人,其中男性562人,女性538人;80岁以上33人,最年长者93岁(女);外来暂住人口约4000人。海外留学3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50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20人,主要分布在美国、新加坡等国家。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塘尾古村
塘尾明清古村落以古围墙为界,依自然山势而建,里巷布局合理,安全防御设施齐全。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红石做门、窗框和砌墙基,水磨青砖清水墙,保存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灰塑建筑构件,遗留历代众多的生活、生产用具。祠堂建筑除宗祠以三进布局外,各家祠则是二进四合院形式。民居布局多以三间两廊、三间一边廊为主,因与巷道的相对关系而有所变化。民居与书室结合、民居与祠堂结合是塘尾明清古村落的一大特点。以下对塘尾明清古村落重点建筑进行描述:
(1)塘尾古围墙、围门和炮楼:始建于明,历代有维修。围墙绕古村落成封间一周,周长860.8米,高5米,宽0.35米,红石墙基,青砖墙体,每隔4米有一附墙。在围墙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角开有四个围门,村民分别称之为东门、南门、西门和北门。以东门规模最大,宽4.24米,长5.38米,高9.30米,为两层青砖镬耳山墙建筑,围门之上镶“秀把东南”匾额。围墙附有28个谯楼(当地乡民称楼斗、炮楼),以28个天文星宿命名,规棋有大有小,一般尺寸为长、宽各4.5米,高7米,围墙、围门和炮楼组成完整的防御设施,保障塘尾古村落的安全,近百年来先后成功抵御了1911年清军的抢劫和1944年石碣吉洲土匪李朝的侵犯。现围门完好,围墙基本完整,炮楼尚存19个。
(2)古巷道:塘尾古巷道成井字形网状布局,主要巷道有南北走向的直巷7条,东西走向的横巷4条。巷道由红石条石铺就而成,宽2米左右,巷道下面有完整的排水渠。至清末光绪年间,富绅李植忠改建部分红石巷为花岗岩麻石巷,横穿围面,从东门出围到牛过村,可达当时的南社火车站,由北门出围直达当时的木排村石龙渡口,总长度近10公里,现仅存围内300米。
(3)古井:塘尾明清古村落有古井10眼,分布在各巷道旁公共使用或民居、家祠天井内私家使用。井壁用青砖砌筑,井沿则用整块红石挖空而成,一般直径0.87米,高0.40米。至清末采用花岗岩石。
(4)李氏宗祠:始建于明,历代有维修。五开二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梁架结构,硬山顶。宽17.8米,长43.7米,占地面积777.9平方米。明成化年间李质中举后,在宗祠追远堂挂“文魁”木匾,文革期间木匾被毁。民间二十一年(1932)宗祠辟为东莞第十六间小学,为石排第一间小学。
(5)景通公祠:始建于清中期,为十世祖景通家祠,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硬山顶。宽9.5米,长17.1米,占地面积162.45平方米。封檐板、梁架木雕和犁头、横梁石雕工艺精美。
(6)梅公祠:建于道光年间,为十二世祖家祠。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宽8.8米,长14.3米,占地面积125.84平方米。梅公祠保留从明代十世祖至清代二十二祖的祖先牌位原物,为东莞地区罕见。公祠还摆放了塘尾民间信仰神康王的神像,因而又称康帅府。
(7)守善堂:为家祠与民居结合的典型代表。家祠与民居是光绪年间建造的一体建筑,有侧门相通。家祠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民居为三间一边廊建筑。家祠宽9.14米,长11.9米,民居宽5.8米、长11.23米。民居建筑规模和装饰工艺稍逊于家祠。家祠屏风、梁架装饰精英。
(8)宝卿家塾:民国年间李冀南扩建祖居而成,宽8.85米,长9.5米,早期为家祠与民居结合的建筑,学冀南与陈伯陶同中乡试后,改家祠为书院。现存东莞清末探花陈伯陶1919年题书的“宝卿家塾”红石门匾。
(9)七房厅与墩睦堂:为家祠与家祠结合的典型代表。七房厅为李松石家祠(乡民习称家祠为“厅”),墩睦堂为李松石之子家祠,中间有房门和天井相通,建筑总宽度为9.6米,总长度为20.95米,其中七房厅长10.31米、中间天井长1.04米,墩睦堂长9.6米。七房厅建于同治、咸丰年间,墩睦堂建于光绪年间,皆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墩睦堂封檐板、梁架木雕工艺精美 。
主要景点
梅菴公祠
塘尾李氏十二世祖梅菴公祠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檐下彩绘均历历在目,左为黄初平(即黄大仙)叱石成羊,右为刘伶醉酒,两则典故的主角,一超然物外,一任性狂放,梅菴公一族李氏之处世态度,从此可窥豹一斑。
祠内东北祭有康王神像,故此祠又称康帅府。康王乃宋朝龙捷指挥史康保裔,河南洛阳人,据《宋史》记载,其人“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谢,弋飞走矢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与辽军血战死,被封为“威济善利孚应英烈王”。后被神化为“康王”,又称“康帅”,广东东莞石排镇、高土步镇有康王庙,广州的康王路亦典出于此。
东莞石排乡民敬重康王。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至初七,石排一带都有用“龙椅”抬康王出巡的祭祀活动。至于是否能从石排人所敬祭北方战契丹的将军,推测塘尾李氏之祖籍与身份,则是可交由民俗学家研究的课题了。
景通公祠
建于清朝中期,为李氏十世祖家祠,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祠堂大门紧锁,无缘入内参观。疑因年代之故,其大门檐下的彩绘木塑,保存不及隔壁的梅菴公祠,整体装饰亦较简单。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在塘尾村西北角,坐北朝南,五开间三进院落,占地770多平方米,建于明初,重修三次,最近一次维修是1999年。门外左右各遗旗杆夹,乃清光绪23年乡试中举第三名的举人李衍广所立。二进堂号“追远”,前檐下还挂“文魁”、“经元”二匾,皆由后人仿造,原匾由明成化年间举人李质立,已于文革被毁。里间壁栊满置神主,两边对联“举目思言功祖德,存心为孝子慈孙”,其时从六世祖坟上担回来的三只乳猪静静躺在坛前,香火缭绕,供祖宗享用。
历史文化
李氏家规
塘尾李氏家规有“劝业”“敦孝”“明礼”“兴学”等,内容分别为:“劝业:士农工商皆为正业,宜居其一艺以专其事。切不可游手好闲,使仰无以事父母,俯无以畜妻子,以致室人之交谪焉矣”;“敦孝:宗族以孝悌为先,子孙有能尽孝尽悌,果有行可称,内外无间言,凡遇各祭,颁孝廉之胙,以示奖励”;“明礼:吾家礼义之宗,子弟各应谨守礼度。”;“兴学:“中或绅衿耆士,或贵或富,有能协力建书院以造就成才之士,建小学以养童蒙,仍置腴田,以为岁中修脯灯油之费。择族中贤达或邑里名流为书院小学师,则兴起贤才,为功不小。不特书诸《家乘》,景仰无穷,即书院小学中,永祝长生,流芳百世矣”;“扬善:族中子孙有敦崇古道,德行冠于乡闾;好学潜修,声华著于邑里者,通族当不时奖誉,公举表扬,风励后人”;“睦族:族中或田地不明,或相角斗殴,投明尊长衣冠集祠公论是非。不得徇私偏比,非者陪礼,互相永释。”;“惩恶:族中有恃尊强侵卑弱,如抗拒不遵族断,通族协力,公为本人结报鸣官,勿惜情面”;“敬祖:正献、分献、通赞、引赞、嘏词、读祝、执爵、司盥、司尊、告利成先一日齐戒集祠习礼,不致临 时失仪”。
康王宝诞
村里每年清明节、重阳节组织村中男丁到茶山镇南社村、南城区白马村、长安镇参加祭祖活动。村内梅菴公祠供奉康王,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至初七,全村男丁举行“康王宝诞”巡游活动,祈求康王保佑该村平安幸福。该活动形成于清朝中后期,为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程序包括:初一康王巡游;巡游之后从初一到初七一直接受村民供奉拜祭,期间,请戏班唱大戏或组织文艺晚会供村民娱乐;初七下午赞寿、出巡、答地头、安座;初一、初七晚上举办千人宴、竞投神灯等。
著名人物
李授(生卒年不详),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举人。
李质(生卒年不详),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举人。
李凤池(生卒年不详),商人,热衷公益事业,并资助同族举人入京赶考。
李镇(生卒年不详),清咸丰元年(1851年)举人。
李祖铿(生卒年不详),清光绪元年(1875年)举人。
李衍广(1897—?),清光绪二十三年,举人。
李植宗(生卒年不详),字振声,清末生,商人,捐资铺设麻石板路(西至燕窝渡口,南至去南社的渡口)便利塘尾及石岗民众出行,支持兴中会革命。
李惠宗(生卒年不详),商人,行慈善之事不留名,曾被推举为石龙最大的民间慈善组织“慈善堂”的善长。
李昌汉(1882—1914),烈士,参加兴中会,参与筹建同盟会广州分会。1914年冬,军务部副部长邓仲元秘谋反袁(世凯),任命李昌汉为广州炸弹队队长,兼任东莞司令。未几事发,李被捕遇害。
李若天(生卒年不详),1937年被推举为云岗社学的执事,1949年后任塘尾第一任负责人。
李润培(1940—),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半潜式平台设计基础》《海洋平台强度分析》和40多篇学术论文,获国家教委优秀科技成果奖等奖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李亮球(1941—),曾任广州市工商银行白云路支行副行长。
李达培(1949—),曾任广州市番禺区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
李达明(1949—),曾任中远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力持(1961—),香港导演。
相关介绍
东莞市南社村和塘尾村古建筑群、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却金亭碑等3个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石排镇塘尾古村落举行授牌仪式,至此,东莞的“国保”单位由原来的2处增加到5处。针对“国保”等文物古迹出现受到游客不同程度损坏的情况,东莞市文广局文物科余春桂科长认为,除了加强各单位的日常监管和维护外,更需要在广大市民和游客中倡导文明旅游行为。
石排
围绕“国保”打造旅游片区
石排镇作为东莞的文物大镇,除了“国保”塘尾村古建筑群外,还有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镇正围绕塘尾村等文物旅游遗产设施的修缮和开发,规划建成以居住、商贸、旅游功能为主、凸现岭南“中国镇”特色的塘尾古城片区。据了解,该旅游片区将以红石山为依托,借东江优美的风景,将镇内的各个文物古迹连成一片,重点凸显该镇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岭南民俗特色。
茶山
古村落旅游品牌逐步形成
茶山镇南社村古建筑群始建于宋代,占地面积10.9万平方米,其中明清时期的祠堂有30座、庙宇3座、古民居250间、古井30多口,是岭南地区保存规模最大的古村落。
南社村正在开发文物古迹民俗游、生态观光休闲游。据不完全统计,自3月份以来正式对市民开放以来,南社村接待的海内外游客将近9万人次,逐步形成了古村落旅游品牌。
莞城
将建却金亭碑主题公园
位于东莞老城区的却金亭碑,立于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碑文记载番禺县尹李恺与泰国商人文明贸易不收酬金的史实。
近年来,莞城大力改造旧城区。而在前几年的一轮改造中,曾在却金亭碑所在地段规划设计了一条主干道,按照规划,却金亭碑需要进行搬迁。在相关部门的建议以及文物专家的呼吁下,规划部门决定对规划道路进行改道设计,让却金亭碑避免了“迁家挪窝”之苦。
莞城区已明确提出规划和建设却金亭碑主题公园。而对“国保”进行全天候保护则预计年底可完工。
大岭山
努力打造红色旅游景区
作为“东江纵队抗日根据地的根据地”,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现存9处旧址,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抗日文物群体。9月,投资3000万元兴建的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正式对游人开放,展示了大量抗战时期旧址的历史原貌。开馆一年多来,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达15万人次。据纪念馆馆长赵长庆介绍,今后该纪念馆将进一步加强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的保护,努力打造红色旅游景区。
文化局
需倡导游客文明旅游
据东莞市文广局文物科余春桂科长介绍,除公布的3家外,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和可园分别于1982年和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莞还有13家单位正在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预计要到才能出结果。
据了解,塘尾古村等“国保”都曾出现过木雕、瓦当等古董被盗的情况,一些游客还特意在古迹上留下自己的“大名”,对此,余科长指出,除了加强各单位的日常监管和维护外,更需要在广大市民和游客中倡导文明旅游行为。
交通信息
自行驾车:走高速直抵东莞,后往石龙方向,石龙过后是石排,在石排镇上,即可看到往塘尾村的指示牌。
公共交通:
①坐车到石龙车站,乘坐出租车25元可到塘尾村。
②坐车到石排车站,乘坐出租车15元可到塘尾村。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塘尾村.东莞地情资料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2 15:08
目录
概述
塘尾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