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六首
唐代戎昱组诗作品
《塞下曲六首》是唐代诗人戎昱创作的一组诗。其中最后一首诗着重在描写人物,通过刻画一位戍边老将的形象,表现了经久不息的残酷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寄寓了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作品原文
塞下曲六首
其一
惨惨寒日没,北风卷蓬根。
将军领疲兵,却入古塞门。
回头指阴山,杀气成黄云。
其二
上山望胡兵,胡马驰骤速。
黄河冰已合,意又向南牧。
嫖姚夜出军,霜雪割人肉。
其三
塞北无草木,乌鸢巢僵尸。
泱渀沙漠空,终日胡风吹。
战卒多苦辛,苦辛无四时。
其四
晚渡西海西,向东看日没。
傍岸砂砾堆,半和战兵骨。
单于竟未灭,阴气常勃勃。
其五
城上画角哀,即知兵心苦。
试问左右人,无言泪如雨。
何意休明时,终年事鼙鼓。
其六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注释译文
①骎骎:形容马跑得非常快。
②卢龙塞:古地名,三国魏称卢龙郡,在今河北省迁安市西。
其六译文
北风刮来,使白草都枯萎了,胡马每天跑来跑去,边境不得安宁。深夜里边将只能望着戍楼的明月想着心事,随着秋季的来临,他的思乡之情日益浓厚。铠甲被风霜寒雪压得越来越沉重,相伴的战马已经越来越老了。自有了卢龙塞,边境的战火烟尘便一直飞扬至今。
作品鉴赏
戎昱组诗《塞下曲》共六首,前五首都是五言六句的古诗,第六首即最后一首是五言律诗。此题一作《塞上曲》,唐新乐府辞,属《横吹曲》。
在唐代,边塞诗作很多,或写气候的酷寒,或勾勒山势的险峻,或渲染战斗的激烈等等,以显征战之苦。而这首诗重点是对人物的描写,通过一位戍边老将的形象,反映了残酷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诗人开篇便点染了边塞紧张的战场气氛, “北风凋白草”烘托了肃杀的环境, “胡马日骚骚”则表现了形势的严峻,外族军队正在加紧寇边,对要塞步步进逼,军情十分紧急。这两句,将边塞的肃杀、沙场的严峻写得生动形象,显得笔势凌健。此时主人公虽未出场,却做足了烘衬和铺垫。
中间四句,诗人对边将形象进行了着力刻画,表现了边将久戍不归的痛苦心理: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雪重,战马岁年深。”肃杀的秋夜,清冷的月光照在戍楼上的老将身上,他抬头望着明月,不由得想到了万里之外的家人,心中自然涌起凄楚。时间在慢慢过去,他铠甲上已经凝结起一层厚厚的霜雪,与他相伴多年的战马偶尔发出嘶鸣,仿佛和他一起感叹戍边的岁久年深。 秋月原是极为寻常之物,可一旦同戍楼相联系,便暗示了思乡之情。战甲是每个边疆战士的必备之物,日日不离身。如今战甲被霜雪覆盖,变得更加沉重,由此可见边疆地区的苦寒,边将的心情可想而知。 战马更是边将时刻不能分开的伙伴,战马的不时嘶鸣,也是对苦寒之地的抗议。戍地如此艰辛,连战马都快受不了了,更别说人了。四句诗中,诗人将与主人公关系密切的景与物精心挑选出来,使得人、事、物紧密相连,又不着痕迹,组成非常形象的画面,主人公此时的心情便从画面里自然流露出来,自有感动人心之效。对“铁衣”和“战马”进行深刻描画,实际是对边将形象的塑造,突出了主人公形象。
最后两句“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是诗人在对边将形象的描绘过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感叹,表达了对自古至今战火不断的强烈厌恶。“卢龙塞”因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唐朝在此设置了卢龙节度使,以抵御突厥、契丹、回纥的入侵。自关塞设置以来,战火从没断过。诗人从秋夜戍楼中抬头望月的老将,联想到自古以来,残酷的战争便绵延不绝,战火带给人们的只有无穷无尽的苦难。
诗人写作这首诗时,唐朝廷对边防已经无能为力,边患无法平息不说,甚至愈演愈烈,边防重地早已是将老兵疲,将士们也痛苦不堪,此诗正是对此的辛辣讽刺。如果说,首联点出了边将出场的背景,为人物形象的出现做了铺垫,那么尾联便是在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之后,诗人进行的人物内心更深层次的解剖与引申,使思想得到升华,从而揭示出更为深远的意义。此诗首尾相互照应,互为补充,互相生发,这就让中间两联所描写的老将的形象变得更加生动,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作者简介
戎昱(744—800),唐代诗人。岐州(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人。少年举进士落第后,游览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历任澧州刺史崔璀、桂州刺史李昌峻幕僚,侍御史、辰州刺史、虔州刺史,起起伏伏。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他是中唐前期较为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其诗语言“清丽婉朴”,铺陈描写的手法多样,意境上大多悲气纵横(诗中常有“愁” “泪” “啼” “涕” “哭” “悲”等字),颇为感人。存诗一百二十五首,宋人辑有《戎昱诗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6 10:27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