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出生于
德国图林根州的埃森纳赫,
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键盘演奏家。
早年经历
1685年3月21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于德国
图林根州埃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他是约翰·安布罗西乌斯·巴赫与玛丽亚·伊丽莎白·巴赫的第七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1693年,就读于埃森纳赫拉丁语学校,并参加学校唱诗班接受歌唱训练。
1694年5月1日,巴赫的母亲去世,终年50岁。1695年2月20日,巴赫的父亲去世,享年49岁;同年,因父母离世,巴赫与其兄约翰·雅各布前往奥尔德鲁夫,加入了长兄——管风琴师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家庭;在此期间,长兄教授了弟弟管风琴的演奏技能和一些作曲基础理论,在其培养下,巴赫的音乐技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1695年至1700年,进入奥尔德鲁夫学园学习,从三等班读到一等班。
1700年3月15日,离开奥尔德鲁夫,进入米歇尔学校唱诗班学习。1702年4月,从米歇尔学校毕业,返回图林根地区;7月,申请赞格豪森圣雅各比教堂的市镇管风琴职位,因公爵的干预,此职位被让予他人;同年,多次徒步前往汉堡聆听赖因肯的管风琴演奏,并前往策勒聆听法国风格的室内乐演奏。1703年,在萨克森·魏玛的约翰·恩斯特公爵处担任音乐仆人;7月,在阿恩施塔特的新教堂测试管风琴。
个人生活
家族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成长于一个庞大的音乐家族。
巴赫家族从16世纪开始居住在德国迈森-图林根-萨克森地区;自16-18世纪,有53个姓巴赫的任管风琴师、唱诗班领班或市镇乐师。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共有20个子女,有10个长大成人,5个成长为专业作曲家。其中包括:“伦敦巴赫”
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柏林巴赫”
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以及“比克堡巴赫”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等。此外,巴赫曾自制家谱《爱好音乐的巴赫家族的起源》,保存在他的孙女安娜·卡罗利娜·菲利皮娜手里。
婚姻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生结过两次婚。1707年10月7日,他与大他一岁的堂姐玛丽亚·巴巴拉在离阿恩施塔特不足一公里的小村庄杜伦举行了婚礼。1720年,玛丽亚去世,终年36岁;她为巴赫生下了七个孩子。
玛丽亚去世的一年半以后,巴赫迎娶了第二位妻子,即科腾的宫廷歌手安娜·玛格达林娜,她比巴赫小21岁。在两人的28年生活中,安娜·玛格达林娜和巴赫一共生育了13个孩子。到了晚年,巴赫双目失明时,也得到了安娜·玛格达林娜的照顾。1760年,安娜·玛格达林娜去世。
主要作品
宗教康塔塔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世俗康塔塔
弥撒、圣母赞歌等
受难曲、清唱剧
经文歌
众赞歌、宗教歌曲和咏叹调
管风琴
其他键盘乐器
室内乐
管弦乐
对位和卡农等的研究
以上主要作品参考资料来源
人物评价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不是小溪(Bach),而是大海(Meer)。(作曲家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评)
只有一个创作源泉使大家总可以获得新意——那就是巴赫。(作曲家
罗伯特·舒曼评)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表达了在此之前的人们不敢用、不能用或只是尝试用音乐表达却未成功的东西。他用独一无二的现实主义手法创造了一种朴实无华的万能的语言,并借助这种语言描绘人的情感和世间百态,他的音乐传达出一种思想,即认为音乐的受众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基督教市民,而是孤独的、疑惑的现代人,他们没有了信仰,在社会中找不到精神寄托,不得不在没有“教堂赐福”的情况下度过人生的绝大部分时光。(作曲家
汉斯·维尔纳·亨策评)
人物经历
阿恩施塔特时期
1704年8月,接受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管风琴师一职(契约日期为8月9日)。1705年10月,在假期中前往吕贝克访问布克斯特胡德,逾假不归;12月2日至3日,在吕贝克表演布克斯特胡德的清唱剧《痛苦的军队》《名誉的寺院》。
1706年2月,因逾假不归和其他问题被阿恩施塔特教会当局训斥;11月28日,在盖兰附近的朗格维森检查管风琴。1707年4月24日,在复活节期间为申请米尔豪森圣布拉修斯教堂的管风琴师而试演,表演了一首康塔塔;6月15日,接受了米尔豪森布拉修斯教堂管风琴师的任命;6月29日,向阿恩施塔特市政委员会归还了新教堂管风琴的钥匙。
魏玛时期
1708年2月,递交了布拉修斯教堂管风琴的维修计划,提出了十一点建议;2月4日,在米尔豪森市政委员会换届时首演了康塔塔《上帝是我们的国王》,后由市政当局出钱将乐谱付印出版;6月,在萨克斯·魏玛的联合统治者威廉·恩斯特公爵的宫廷担任管风琴师和室内乐师,并于同月,要求从米尔豪森辞职,得到许可;7月,搬到魏玛。
1709年2月,值米尔豪森市镇委员会选举时,担任一首(已遗失)康塔塔的嘉宾演出。1710年2月4日,米尔豪森市镇委员会选举时,作为嘉宾演奏了一首康塔塔,该作在当时出版过,现已遗失;10月26日,在魏玛附近的特劳巴哈进行管风琴检查与献演。
1711年2月16日,对管风琴制造者海尼·克莱布斯的工作做出鉴定;6月3日,魏玛公爵下令给巴赫涨薪。1713年2月21日至22日,在魏森费尔斯,为祝贺萨克森·魏森费尔斯克利斯蒂安公爵的生日,表演《狩猎康塔塔》(BWV208);11月6日,在魏玛新建的圣雅各比教堂参加节日献演;11月28日至12月15日,在哈雷,受邀面试圣母教堂(集市)的管风琴职位,并于12月13日被选中。
1714年2月,拒绝了哈雷方面的任命;3月2日,被任命为魏玛宫廷乐长,获得涨薪;3月25日,在天使报喜节时,表演了康塔塔《欢迎天主》(BWV182),这也是巴赫担任乐长后的第一首康塔塔;年底,随威廉公爵访问卡塞尔,并演奏了管风琴,受到关注。
1716年,4月下旬至5月初,在哈雷的集市教堂进行管风琴检查和献演;7月31日,在爱尔福特的奥古斯特教堂测试管风琴。
1717年5月26日,在耶稣受难节时,作为嘉宾在哥达的宫殿教堂表演一首受难曲,该曲已遗失;8月5日,签署合同,同意接受科腾的宫廷乐长一职;秋天时,在德累斯顿同法国管风琴家路易·马尔尚约定键盘比赛,但马尔尚临阵脱逃;11月6日至12月2日,因辞去魏玛宫廷职务而被拘留;12月16日至18日,在莱比锡圣保罗大学检查管风琴;12月29日,巴赫到达科腾。
科腾时期
1718年约5月至7月间,与列奥波德王子一同拜访卡尔斯巴德。1719年3月,向柏林购买了一架羽管键琴;5月4日至7月26日,与作曲家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在哈雷失之交臂。
1720年1月22日,为弗里德曼作《钢琴小曲集》;5月至7月,随列奥波德再访卡尔斯巴德;11月21日,访问汉堡,被授予圣雅各比教堂管风琴职位,但因不愿意向布教会献金而拒绝任命。
1721年3月24日,向勃兰登堡侯爵路德维希献上《
勃兰登堡协奏曲》;8月7日,在施莱兹客座演奏。1722年,完成《
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集;12月21日,申请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合唱指挥一职。
莱比锡时期
1723年2月7日,面试圣托马斯教堂合唱指挥;4月13日,要求从科腾离职,获得许可,并继续担任安哈尔特·科腾宫廷的名誉乐长;5月5日,与莱比锡市镇委员会签署最终合同;5月15日,在莱比锡得到第一份薪资;5月16日,在圣灵降临节时,首次在圣保罗大学表演,演出了《爱我的人将遵从我的话》(BWV59);5月22日,举家迁至莱比锡,搬入圣托马斯学校的公寓;5月30日,作为任职纪念,在尼古拉教堂指挥了康塔塔《贫困的人们要吃饭》(BWV75);11月2日,在莱比锡附近的施托尔姆特哈尔检查管风琴并献演,演出了康塔塔《无上祝福的欢乐节日》(BWV194);12月25日,在圣托马斯教堂演出了《圣母赞歌》(BWV243a)。
1724年4月7日,《
约翰受难曲》第一稿首演;6月25日,在格拉的约翰教堂和救主教堂测试管风琴。1725年3月30日,在耶稣受难节时,演出了《约翰受难曲》第二稿;9月14日、11月13日和12月31日,为新旧礼拜仪式同莱比锡大学发生争执,向萨克森选帝侯腓德烈·奥古斯特一世呈文;9月19日至20日,在德累斯顿索菲亚教堂开音乐会。
1726年秋,在米迦勒博览会单独出版了《键盘练习曲》(BWV825)。1727年4月,《
马太受难曲》首演;9月14、16日,10月21日与11月15日,写信给普劳恩市政委员会,推荐其学生格·戈·瓦格纳担任乐监。
1728年1月,在科腾客座演奏;3月20日,接受大学音乐社的领导职务;9月7日,与尼古拉教堂副主祭高德利兹发生选择赞美诗的争论。
1729年2月23日,去魏森费尔斯宫廷旅行演奏,后获萨克森-魏森费尔斯宫廷乐长称号;4月15日,《马太受难曲》再次在圣托马斯教堂上演;同年,第二次邀请作曲家亨德尔见面未果;8月2日,莱比锡市政委员会以巴赫对上级不尊等为由,对他进行“训诫”。
1730年4月7日,在耶稣受难节时匿名演出了《路加受难曲》(BWV246),巴赫做了些补充;8月23日,向莱比锡市政委员会提出《改进教会音乐的简单而紧急的声明,兼及对教会音乐衰落的若干反思》,回答市政当局的“训诫”;10月28日,写信给在但泽的朋友埃尔德曼,打算另谋职位。
1731年,《键盘曲集》第一卷(帕蒂塔)出版;3月23日,《马太受难曲》在圣托马斯教堂演出;9月14日至21日,在索菲亚教堂及德累斯顿宫廷演奏管风琴,引起关注;11月12日至次年2月4日,在施东茨测试管风琴。
1733年4月,再次搬进于1731年改造的圣托马斯学校;6月17日,再次领导大学音乐社;7月27日,向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三世献上《
b小调弥撒曲》(慈悲经和荣耀经)。
1734年2月19日,康塔塔《鼓起噪声吧,仇敌》上演;12月25日至27日,《圣诞清唱剧》的第一至第三部分首演。1735年1月1日、2日于6日,《圣诞清唱剧》的第四至第六部分首演;同年春,《键盘曲集》第二部分《意大利协奏曲》首次出版;6月,去米尔豪森考察玛丽亚教堂管风琴。
1736年3月30日,耶稣受难节时,在圣托马斯学校演出《马太受难曲》,该次演奏使用了修改版,在第一部分的首尾乐章使用了“燕巢”管风琴;11月19日,被萨克森选帝侯任命为宫廷作曲家;12月1日,在德累斯顿的圣母教堂演奏管风琴。
1737年3月4日,辞去大学音乐社领导职务;5月,去赞格豪森旅行;9月28日,去维德劳旅行。1738年5月22日,去德累斯顿旅行演奏。1739年9月,《键盘曲集》第三部分出版;10月2日,重新担任大学音乐社的领导工作。
1740年4月,去哈雷旅行。1741年11月17日,去德累斯顿旅行演奏。1742年8月30日,《农民康塔塔》在莱比锡的克莱因兹朔舍首演。1743年12月13日,在莱比锡约翰教堂测试管风琴。
1744年,完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集。1745年,《许布勒众赞歌》出版。1746年8月7日,在莱比锡附近的乔尔陶检查管风琴;9月24日至28日,在纽伦堡圣温塞拉斯教堂检查管风琴。
1747年5月7日至8日,前往波茨坦旅行,先于7日拜访波茨坦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后于8日在圣灵教堂举办管风琴独奏会;6月,成为音乐科学学会会员,并将《卡农变奏曲》(BWV769)献给学会;7月7日,献演《
音乐的奉献》(BWV1079);9月,在米迦勒博览会出版《音乐的奉献》;11月,检查圣托马斯学校翻修过的管风琴。
1748年,根据《来自高高的天上》而作的几首卡农改编曲(管风琴)出版。1749年4月4日,最后一次演出《约翰受难曲》;同年,卷入与弗赖堡文科中学校长比德尔曼关于音乐作用的争论。
1750年1月,继续创作《
赋格的艺术》,身后才由其儿子艾曼纽埃尔出版;3月28日至31日,由伦敦眼科医生约翰·泰勒第一次手术;4月5日至8日,第二次接受泰勒医生的手术,手术失败后失明;7月22日,中风后在家举办最后一次圣餐仪式;7月28日晚8点45分逝世;7月31日,葬于约翰教堂墓地。
创作特征
总体特征
除歌剧外,巴赫的创作涉及了巴洛克时期的大多数音乐体裁。他最初的写作都符合于他所处的特定位置,他的作品亦可据此分类:在阿恩施塔特、米尔豪森和魏玛,他都任管风琴师,所以写了大量的管风琴作品。在科腾,他没有写教堂音乐,而是创作了大量的古钢琴和器乐合奏作品,还有用于教学、家庭或宫廷的娱乐音乐。在莱比锡的最初几年,是他的康塔塔和其他教堂音乐最多产的时期,其重要和成熟的管风琴即古钢琴作品也出自此时期。
由于笃信宗教,他的作品以宗教音乐和复调音乐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他把路德教派新教的众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响构思的核心,但他又受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所以,主调和复调,和声与对位在他的作品中得到结合;宗教和世俗,完善和创新都和谐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
此外,因其终身孜孜不倦的努力,博采众长,综合了德国、法国、意大利的音乐元素。例如德国音乐丰富的乐思和对位艺术,意大利弦乐音乐,特别是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简练的主题、清晰的和声布局、持续连贯的节奏,法国羽管键琴生动的织体、法国歌剧序曲鲜明的色彩和对旋律的装饰,形成既具有个人特征,又有国际性的音乐风格。
声乐作品
巴赫的声乐音乐大多为宗教题材,其中康塔塔和受难曲占有重要地位。
宗教康塔塔
宗教康塔塔部是路德教派的仪式音乐,但是内容与当日宣讲的福音书有关,每个礼拜日都需要有一部新作,巴赫约有近300部,如《醒来吧,那个声音在呼唤我们》(BWV140)、《心与口,行为与生活》(BWV147)。巴赫的宗教康塔塔是多段落的套曲,以宣叙调、咏叹调为主,重视合唱和管弦乐队的作用。形式丰富多样,例如第4康塔塔《基督处于死亡的枷锁中》(1724年)是一首众赞歌变奏曲,结构为:序奏(主题)、独唱(变奏1)、二重唱(变奏2)、独唱(变奏3)、合唱(变奏4)、独唱(变奏5)、二重唱(变奏6)、众赞歌(变奏7)。又如第80康塔塔《我们的主是坚固堡垒》(1730)以马丁·路德的众赞歌为中心,数次变化出现,构成变奏与回旋曲式的组合。
宗教康塔塔也最能体现他对巴洛克时期各种音乐风格和体裁形式的综合。例如作为序奏的器乐音乐常带有意大利歌剧序曲或法国歌剧序曲的特点,宣叙调和咏叹调来自歌剧,吸收源于意大利的声乐和器乐的协奏(唱)风格,以及法国羽管键琴组曲中的舞曲节奏等,巴赫将它们与德国新教的众赞歌相结合形成自己特有的语汇。
世俗康塔塔
巴赫的23首世俗康塔塔是为各种不同场合写的,他称其中的大部分为“音乐戏剧”,如为莱比锡音乐学会写的《咖啡康塔塔》(BWV211),为萨克森宫廷侍从回到近莱比锡乡下领地当领主而作的《农民康塔塔》(BWV212)。世俗康塔塔不用众赞歌,由独唱或重唱的宣叙调、咏叹调以及合唱、管弦乐段落构成,就像歌剧的一个场面,是巴赫作品中生动活跃的部分。
受难曲
巴赫根据“四福音书”写的《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均分成两个部分,相当于歌剧的两幕。当时,两个部分之间还可以加进布道。相当于“场”的段落都用众赞歌结束。《马太受难曲》由独唱、重唱,两个合唱队、两个管风琴、两个管弦乐队演出,具有壮阔的气势,在巴洛克宗教音乐中具有重要位置。
其他宗教声乐
巴赫还写过圣母颂歌、经文歌、清唱剧和弥撒曲。两部清唱剧《圣诞节》(1734年)和《复活节》(1736年)实际上是把一系列独立的康塔塔连在一起,情节上并无联系。《b小调弥撒曲》(1742年至1748年)是为谋求信仰天主教的萨克森选侯宫廷乐长职务,将不同年代所写的独立段落汇集而成。弥撒曲的拉丁语歌词十分集中概括,配置的音乐亦丰富。
器乐作品
巴赫的器乐音乐大多为世俗性。他并未发明新的体裁形式,而是在前辈创造的基础上,使既有的样式得到发展。
管风琴音乐
巴赫自身是管风琴演奏家,管风琴音乐是他得心应手的创作领域。他既继承了德国管风琴乐派的传统,又研究了意大利管风琴音乐,几乎这一时期所有的管风琴体裁他都留有作品。例如,《管风琴小曲集》包括45首以德国新教众赞歌为基础的编曲,每一首都集中揭示出歌词的内容,又有很强的描绘性。他的管风琴幻想曲、赋格以及前奏曲、托卡塔、帕萨卡利亚与赋格的组合,均具有相当的艺术性。
古钢琴音乐
巴赫是键盘乐器演奏家,《托卡塔与赋格》《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显然是为他自己炫技演奏而作。但数量更多的作品是以教学为目的,例如为教大儿子威廉·弗里德曼·巴赫写的《创意曲》和《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集。作为通往演奏者之路的阶梯,他为《创意曲》1723年版本写的标题词清楚地说明了写作意图:演奏二声部和三声部的“简易入门”,它能帮助学生“不仅学得好乐思,还能很好地发展乐思,以及——最重要的是——获得歌唱性的演奏风格,得到作品的完整预示”。《平均律》是学生学习的下一步。如果说《创意曲》每一首都是一个动机乐思,通过模仿加以发展,《平均律》的每一首都是一种感情的简明探究,以及一个赋格写作的课题。开始的乐思把这种感情刻画得十分明显,以致可以称它们为“性格小曲”。学习这些乐曲,是理解巴洛克“单一感情”的表达和阐释的好途径。
巴赫还写过3集组曲,每集6首。《法国组曲》仅包含舞曲乐章,规范简洁;《英国组曲》和《帕蒂塔》除了舞曲乐章外,大都有长大的前奏曲乐章,它们兼有意大利音乐充沛的活力和德国音乐复杂的技巧,并有一定的体裁特征。例如《g小调第二英国组曲》像一首协奏曲,采用维瓦尔第常用的“利都奈罗”形式,用羽管键琴两层键盘不同的音量,模仿协奏曲不同乐器组之间的对比。晚年的《哥德堡变奏曲》为抚慰夜夜失眠的凯泽林伯爵而作,综合了新旧风格的因素。主题具有前古典华丽风格的特点,整体构思非常严密,发展逻辑鲜明,30个变奏按照3个一组,每组的第3首都是卡农。
室内乐和管弦乐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有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等乐器的独奏奏鸣曲,以及弓弦乐器、管乐器与键盘乐器组合的重奏音乐。巴赫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和意大利的奏鸣曲迥然不同。在意大利奏鸣曲中,小提琴作独奏,用数字低音作伴奏,这种歌数字低音通常由钢琴来弹奏,也有采用管风琴的,它除了起到伴奏的作用,别无其它特性。而在巴赫的奏鸣曲中,小提琴不是主要的声部,它与钢琴配合默契。钢琴的声部并非一种标数字的低音,而全由作曲家一手创作;而且,它显然是专为钢琴而部是为其它乐器演奏而写的。这些奏鸣曲的风格不是朗诵性的风格,部是意大利式歌剧的风格,也不是英国人和法国人出自舞曲的文雅风格,而是一种严肃的风格、多声部的风格。这些奏鸣曲通常被写成模拟式的三个声部:小提琴奏其中一个声部,钢琴上的两手各奏一个声部。这种布局是巴赫独有特的,并运用巧妙。此外,巴赫在小提琴奏鸣曲中,尽力使一个独奏乐器发挥出更多的效果,甚至在一个乐器上作多声部,这样的构思乍一看似乎自相矛盾,但巴赫达到了目的。
晚年有两首特殊的室内乐作品:《音乐的奉献》(1747年)包含利切卡尔、三重奏鸣曲和卡农;《赋格的艺术》(1748年至1749年)并未指明由何种乐器演奏(至今有钢琴、弦乐器和乐队演奏的版本),甚至不清楚是否为演奏的目的。该曲由14首技术严禁的赋格和4首卡农组成,系统展示和归纳了赋格写作。
巴赫是第一位写键盘协奏曲的作曲家。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包含大协奏曲和乐队协奏曲两种类型,采用典型的晚期巴洛克音乐语汇;4首乐队组曲音乐华丽生动,《
G弦上的咏叹调》即出自其中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第二乐章。
后世影响
福克尔发表巴赫传记
1802年,德国历史学家约翰·尼古拉·福克尔发表了著作《论约·塞·巴赫的生活、天才与作品》。在这部音乐史上的首部巴赫传记中,福克尔肯定了巴赫的音乐及其价值,并提倡人们加以保护。
门德尔松指挥《马太受难曲》
1829年,值巴赫创作完成《马太受难曲》100周年,作曲家
门德尔松在柏林合唱学院大厅重现了该作,并引起关注。由此,展开了“巴赫复兴运动”,音乐家与学者们开始了对巴赫音乐的探索和研究。
巴赫学会成立
1850年,为纪念巴赫逝世100周年,作曲家罗伯特·舒曼、
弗朗茨·李斯特等人在德国创立了“巴赫学会”,该学会是一个致力于弘扬巴赫的音乐成绩和出版巴赫音乐作品的国际性学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