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塞菲里斯(Giorgos Seferis,1900年3月13日—1971年9月20日),
希腊诗人。生于
小亚细亚的斯弥尔纳城,父亲是
雅典大学教授,国际法专家。
1918至1924年,乔治·塞菲里斯获法学士学位。这几年是未来诗人发展的决定性时期,他接触了
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并在其启发下开始创作。1922年,小亚细亚事件发生,诗人的故乡斯弥尔纳并入
土耳其,使他大受震动,历史闯入塞菲里斯的生命中。对希腊的爱,成为他后来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1926年,塞菲里斯进希腊外交部任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随政府流亡国外,战争结束后,他回到
雅典,供职于外交部,先后出任希腊驻
叙利亚、
约旦、
伊拉克、
英国大使,并三次访问
塞浦路斯。1962年他从外交部退休。1971年9月20日在希腊逝世。
他的作品《记忆之一—海也不再有了》尤为杰出。1963年,由于“他的卓越的抒情诗作,是对
希腊文化的深刻感受的产物”,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现代希腊文学的杰出代表。
塞菲里斯是现代希腊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是从一开始便引入注目。他的第一本诗集《转折点》(1931)以内涵丰富的隐喻、简练而凝重的手法,清新明快的语言,向当时沉闷萎靡的希腊诗坛提出挑战。评论家认为,希腊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30年代”是以塞菲里斯的这本处女作为起点的。作为他创作成熟标志的诗集《神话和历史》(1935),受到批评家的普遍赞扬。这部由24首无题短诗组成的杰作,被认为是西方现代诗歌中现实与历史交相辉映的成功典范之一。在《航海日志》(1940-1955)中,诗人的创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他将写实、象征、抒情、幻想糅为一体。表现自己对世界和人类命运的思考。此外,较出名的诗集还有《“画眉鸟”号》(1947)。
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是塞菲里斯在希腊诗坛独领风骚的30年。他植根于希腊丰富悠久的民族传统中,以历史的眼光讽咏当代,在民族命运的背景中抒写情怀。在艺术上,他作为一个象征主义诗人,喜欢以暗示、烘托、联想来抒写内心意识的活动,写哲理冥思,如生与死、变化与常在、历史与现实等等。
2000年被希腊宣布为“塞菲里斯年”,同时也是“诗人和公民:乔治·塞菲里斯”展的起始年。为了纪念诗人塞菲里斯诞辰一百周年,展览首先在其故乡伊兹密尔举行,同时也借机组织召开了乔治·塞菲里斯国际研讨会。其后,该展览曾在雅典的Technopolis国家当代艺术中心展出。2001年10月至11月期间,作为主宾国,希腊将“诗人和公民:乔治·塞菲里斯”展搬到了德国法兰克福的国际书展,堪称该展览世界巡展的重要里程碑。
该展览的主题和美学特点都经过精心设计,力求不仅通过介绍塞菲里斯的文学作品(迄今已经成为经典之作,却也不乏鲜明的当代意义),而且主要通过呈现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诗人的生活、以及他所生活时代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背景,表现出一个完整生动的乔治·塞菲里斯。
展览的结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生活经历”,主要介绍了乔治·塞菲里斯的生平及各个时期的人生准则;而在“练笔生涯”部分,观众可以在清新明快的语言和至纯至美的气氛中,充分领略诗人创作时的心路历程。在这时空交错中,色彩、意象、抒情和声音完美地融为一体,作为突出元素的大海象征着无垠的生命和永恒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