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3年,随着本都军队在
卡尔西顿战役大获全胜,罗马在整个
小亚细亚半岛的沿海防御都陷入瘫痪。大量缺乏自保能力的城市,在消息抵达后就选择开门出降。其他一些很有影响力的区域都市,也准备好在稍后贿赂对手。唯有地理位置非常要紧的塞西卡斯,选择不向东方强权低头。
兵临城下
从地理方面来看,塞西卡斯城的位置就和卡尔西登一样重要。如果说后者是扼守
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咽喉,那么前者就是能控制
马尔马拉海南部入口的重要据点。正因如此,该城在希腊世界全面衰退的年代,还能依靠贸易税收等因素保持较强实力。第三次
米特拉达梯战争爆发后,该城的居民也义无反顾地站在罗马阵营那边。
然而,由于罗马指挥官在卡尔西登的决策失误,造成大量的军团和同盟部队伤亡。塞西卡斯人也在战前,武装了不少公民兵参加联军,并因溃败而损失惨重。以至于当米特拉达梯的军队靠近城市,他们实际上已没有了舰队和野战力量。好在城市本身构建在三面环海的半岛上,所以在理论上只需要死守陆上边界,就能将对手堵在门外。在不能期望罗马援军抵达的情况下,城中的居民也做出了非常现实的抉择。不愿留下等死的人被获准提前逃离,只让那些意志坚定者全力准备应战。
面对这样一座没有外援的孤城,米特拉达梯也展现出势在必得的架势。他预感城中居民会拼死一搏,所以准备尽全力将之攻克。虽然在本都的军政高层中,不乏大批来自各地的希腊客卿。但君主本人还是希望为所有周遭区域都竖立典范,让大批依据摇摆不定的城市能及时认清形势。当然,这样的自信也源自麾下那支号称有30万人的大军,以及由庞大舰队支撑的海路后勤能力。因此,尽管知道有第二支罗马军队在附近徘徊,本都国王还是将主要的精力都用于围困塞西卡斯。
针对城市所处的有利地形,米特拉达梯也派出了来自
色萨利地区的
希腊工兵大师尼可尼德斯,专门负责攻城事宜。后者很快指导本都陆军,用一条迅速挖掘的壕沟封锁了陆地边界。同时将大量的泥土挖掘出来,构筑至少能平视城墙的大型土堆。依靠先期部署在上面的远射部队,压制城内任何的突围企图。接着,临近区域的树木被大量砍伐,以便打造将士兵送上城头的塔楼和带有攻城锤的移动坡屋。本都方面甚至还花很大力气,建造1座非常高耸的巨型攻城塔,并在上层安装了弩炮等大型远射机械。
当然,拥有绝对优势的本都海军也没有闲着。他们用泥土和石块垒积,构筑了2条封锁港口的防波堤,将塞西卡斯的领海部分全部包裹。然后将2艘四列桨战舰拼接为双体船,在当中的木板上制造了浮动塔楼。上面既有小型弩炮,也包括可以随时放下的木质跳板。这样一来,守城部队就不可能将有限兵力集中到陆上边界。而是需要随时警惕从四面八方杀来的攻城部队。
不过,米特拉达梯在最后时刻还幻想着不战而屈人之兵。他的开路先锋和征粮队,已经在城市周遭抓住了3000多出逃居民。他让舰队派船将俘虏们送到城头,请求守城民兵不要加害于自己。但负责指挥守城的希腊将领庇西特斯,却拒绝对出逃者以任何怜悯。本都大王也就无可奈何地下令展开总攻。
不屈的城市
米特拉达梯的军队,首先尝试从海上攻占较长的那段城墙。载有攻城塔的双体船,在大量远射火力的掩护下靠近,并成功将移动跳板放下。随即,有4个最勇敢的士兵踏上了塞西卡斯城头,让不少守军感到震惊不已。但希腊民兵很快反应过来,抱团将这些入侵者丢下城墙。然后又倾斜大量的烧热松脂,迫使害怕起火的本都战舰立即倒车。由于海上的攻城塔只有1座,这个方向的强攻也就惨遭遏止。
怒不可遏的本都大王,接着又让大量士兵通过塔楼和攻城锤进攻陆上城墙。但城市守军也有自己的应对之策。他们将大量浸湿的羊毛或衣物,覆盖在易遭攻击的关键段落,抵消弩炮和其他机械类武器的轰击效果。围攻者也反其道而行,大量释放点燃的箭矢,企图以熊熊烈焰焚烧城墙。负责灭火的塞西卡斯居民,也就只得四处在不同段城墙间奔波,用水或醋扑灭燃烧物。甚至还有工程师制造了绳索,帮守军将正在凿击的木质攻城锤吊起折断。
由于本都军队的远程火力压制,部分城墙的火苗无法被及时扑灭。最终在某天的黄昏,造成坍塌和一段威胁的缺口。然而,由于这里的温度实在太高,连蓄势待发的冲锋队都不敢立刻通过。城内的居民则在夜里开始行动,用石块和木料在这里构筑起第二道临时护墙。等到米特拉达梯的士兵隔天来攻,又被严阵以待的民兵用各类远射武器所击退。当本都君主登上土堆观察形势,又决定继续扩建攻城塔数量,同时开启了地道挖墙脚模式。
但这些措施同样被机敏的塞西卡斯人察觉。他们不仅用纵火、灌水等措施破坏敌方地道,甚至自己也向外挖掘,松动了不少土堆或塔楼底部的根基。他们还敏锐的觉察到,米特拉达梯的部队后勤似乎已出现问题。于是在夜里又经常组织小股部队出城偷袭,让白天已耗尽体力的敌军不能在夜幕下获得良好休息。虽然城市本身也被围得水泄不通,但因遣散了大批逃难者,所以在物资供给方面反而比较充裕。正是依靠这些合理举措,让塞西卡斯的希腊居民成功抵挡号称多达30万的东方大军长达一整个秋季的时间。
后勤大战
随着秋季临近尾声,米特拉达梯也意识到自己的军队将面临缺粮危险。在之前的半年战争中,除了少量搜刮占领区物资,他的大军主要依靠海运在支撑后勤。所需的粮草和武器,基本上都是从本土的港口
锡诺普启运。但当极不适合航海的冬季来临,海船的效率将因为各种因素而大打折扣。
作为补充措施,米特拉达梯也向东方派遣了一支偏师。在部将攸马库斯的指挥下,他们冲入内陆的
弗里吉亚地区劫掠,并将大量移居当地的罗马人杀死。最后甚至迫使半岛东南的
奇里乞亚降服,将自己区域内的粮食输送到西北前线。但当部队进攻
凯尔特人后裔扎堆的
加拉太地区时,遭到还只是封建领主的迪奥泰鲁斯反击。这位日后的加拉太国王,就以胜利截断了本都大王的远距离内陆补给。
同时,来自罗马内部的变节者马库斯-马略,正率领第二支万余人部队监视尚未抵达的卢库鲁斯。后者在从罗马出发时,麾下只有1个军团兵力。通过沿途的征集和调配,已将部队数量扩充到5个军团近30000人。但因为骑兵数量不过2000,所以无法在广袤的内陆施行大范围反击。通过构筑坚固营地的对峙,他还是将部分本都陆军牵制在弗里吉亚边境。来自共和国的对手主将,同样以类似措施保持同步。最后,由于仅供维持数日的口粮耗尽,不得不撤到主力所在的海边会师。也是通过这个举动,卢库鲁斯断定打击本都的最好方法,就是断绝其后勤供给。
公元前73年冬季,5个军团的罗马援兵终于抵达塞西卡斯战场外围。此时的本都军营内部,也因天气造成的海运瘫痪而陷入危机。米特拉达梯惟一的依靠,只剩下从本都经由
比提尼亚抵达的内陆车队。为了缓解压力和保存实力,他甚至开始将大批骑马的战马和伤员都送回本土休养。只留下按罗马军团方式训练的新军、各类雇佣炮灰和海军继续攻城。不少人已开始杀军马吃肉,余下人则只能靠挖掘野菜充饥。
随之而来的饥饿和瘟疫横行,又让本都军中出现大量
非战斗减员。除了逃兵,还有倒霉者因同伴尸体无人掩埋而遭殃。但君主本人还一心要拿下塞西卡斯,将其作为自己的冬季营地。当发现有罗马军团向自己靠近,甚至派人恐吓希腊对手,称那些人都是自己的新一批预备队。
不过,卢库鲁斯在观摩了本都人的庞大军营后,还是得出了不宜强攻的结论。实际上,由于罗马人兵力有限且骑兵数量缺失严重,也很难确保自己一击必胜。但通过在高地扎营等措施,还是能直接威胁其脆弱的补给线路。本都军队除了以少量轻装部队骚扰,同样不敢对罗马军营贸然攻击。此外,卢库鲁斯还注意到这支东方大军因规模臃肿而产生的很多细节缺陷。例如其营地的规模十分庞大,却需要依靠山峦与河流拱卫四周。于是,原本就空间有限的沿海平原被挤的水泄不通,而运粮队还需要走崎岖小路才能完成任务。
于是,塞西卡斯之战的最后阶段就成为了后勤较量。规模有限的罗马军团,可以靠着本国提供的信用体系,直接从半岛西部的其他非沦陷区采购物资。本都大王的集中采购却因海运停摆而举步维艰。屈指可数的几条山路,陆续被善于步战的罗马士兵封锁。从本土送来的粮秣,也就反过来为卢库鲁斯的军队所享用。他甚至派出1个使者,游泳迁入被围困的希腊城市,告诉他们援军已经在堵截外围。因此,塞西卡斯的居民也是越战越勇,频繁增加出城袭击的次数和规模。
最后,当卢库鲁斯发现有本都部队开始后撤,又立即率领1个军团追击过去。后者主要是骑兵和伤员,在伊赛佩斯河畔被罗马阵营中的辅助部队截住。虽然本都骑兵的反击迅速起效,但他们根本挡不住6000军团步兵的集体冲锋。这次近乎没有悬念的战斗,也完全压垮了本都君主的信心。他终于承认失败,并首先依靠海军舰队撤回北方。没资格坐船的步兵,也丢下全部辎重和受伤同伴突围,确保最后一批有战斗力的人能逃出生天。
塞西卡斯之战便以罗马阵营的胜利而告终。虽然本都军队的规模让所有对手忌惮,然而征集兵力不等于有本事妥善管理。糟糕的后勤保障体系,完全以半外包的形式分配出去。一旦某个环节出现纰漏,则整个系统就会迅速面临休克危险。因此,看似巨大的兵力数字,实际上永远只有部分人在承担必要工作。
当米特拉达梯最终从罗马反包围圈中逃离,就发现自己身边的部队只剩下了20000多人。